-
張定浩:消失的詩人
“詩人”作為一個小說主題,大概是東君長久以來縈繞于心的事。
2025-04-28
-
大地上不安的魂靈——讀胡學文長篇小說《龍鳳歌》
一 胡學文的長篇新作《龍鳳歌》依舊是一部關于鄉土、生命與苦難的作品。
2025-04-28
-
新大眾文藝:從打工文學到素人寫作
編者 王十月、鄭小瓊、柳冬嫵都曾是東莞的打工者,他們以自己的文學創作成為“打工文學”的實踐者和代表性作家。
2025-04-28
-
蘇建華:追尋齊魯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五千年庚續傳承不斷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2025-04-28
-
程小瑩:溫情的細節主義者
即使過了六旬,程小瑩依舊挺拔,一百八十幾的身高,仿佛未曾受過時間的壓一樣。
2025-04-28
-
李林榮:文學中國的山西道路
一 有句話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2025-04-27
-
風花雪月的詩人茶山青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同胞能歌善舞,文化底蘊深厚。
2025-04-27
-
作為一種動態化和成長性的行動詩學——第三代詩人經典化問題重釋與反思
摘 要 作為1980年代重要的先鋒文學思潮,第三代詩人對朦朧詩的反叛、激進的出場方式和特殊的文本傳播途徑,已經在當年及后來的經典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特別的現象。
2025-04-27
-
“奇正相生”——論《去老萬玉家》的史傳精神與尚奇趣味
史傳傳統為中國小說賦予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小說不僅是個人敘述,也是對社會和歷史的反思,可以“補正史之闕”。
2025-04-27
-
記憶喚醒之后:黎紫書《告別的年代》的后設與后記憶
01 引言 《告別的年代》是馬來西亞女作家黎紫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于2010年出版,2022年英文譯本The Age of Goodbyes出版。
2025-04-27
-
風華不減還是美人遲暮?——淺析新世紀“70后”女作家的“中年寫作”
“中年寫作”最先由詩人肖開愚于1989年提出,他認為作家詩人的經驗積累與創作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
2025-04-27
-
馬原的 “元童話”,或先鋒文學的未來
翻開今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學》,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再次見到了久違的馬原。
2025-04-26
-
寫作是用一束微光,照亮另一束微光
《十二盞微光》的含山量很足。
2025-04-26
-
用漢語寫出批評的中式文體
漢語能不能寫出批評的中式文體?提出這個問題的前提背景是,如今流行的文學批評,基本上是一種漢語寫出來的西式文體。
2025-04-26
-
精神的昆侖,生命的約定
時隔數年,作家畢淑敏推出長篇小說《昆侖約定》,她自稱“終于完成了對一座山的承諾”。
2025-04-26
-
《女貓》:深水里的每條魚都是孤獨的
去年,作家盛可以將自己的十個短篇結集為《女貓》出版。
2025-04-26
-
《掛在墻上的弦子》:沉默的琴弦
劉慶邦是中國當代重要的鄉土作家,他的筆總是飽含對中原大地的深情。
2025-04-26
-
《現代漢語詩歌》:在歷史長河中尋找生命的刻度
中國現代漢語詩歌歷經百年,始終以詩性律動叩擊時代脈搏。
2025-04-26
-
跨文化闡釋學的空間性及其研究范式
李慶本教授的新著《跨文化藝術美學》創造性地將主要源于比較文學的跨文化闡釋學應用于藝術美學研究中,提出“空間性”和“內比法”作為跨文化闡釋之不同于西方闡釋學的重要標識,以“中道三義”(即“價值中立”“時間中止”“空間中立”)作為跨文化闡釋三種主要運作方式,為中國藝術美學自主性知識體系及其研究范式的構建探索具體路徑,讀來啟人深思。
2025-04-25
-
在界限內外游走——讀黃守曇小說集《走仔》
黃守曇的小說寫作師承王安憶。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