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法國文學回歸季:新書數量止跌回升
2025年法國文學回歸季的出書品種止跌回升,預計有484種小說新作上市,雖連續第四年低于500種,但多于去年的459種。這也是新書數量三年來錄得的最高數字,較去年有5.45%的增幅。
-
英國宣布2026全民閱讀年
為了遏制兒童及青少年的閱讀危機,英國教育部宣布2026年為全民閱讀年。該項目將于明年1月正式啟動。上一次英國的全民閱讀年是在17年前的2008年開展的。當時普遍認為其“終身閱讀”運動取得了成功。
ZUO JIA YIN XIANG
01 “第十位繆斯”——修女胡安娜·伊內斯·德·拉·克魯斯
為了考驗她的學識,曼塞拉總督召集了40名學者,向她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胡安娜從容應對,如“一艘皇家戰艦在抵御來犯的平底小舟”。這樣一位美貌超群、才學出眾、總督夫婦又寵愛有加的青春少女,為什么會在16歲時進修道院呢? 許多學者認為是出于愛情上的危機,從她的愛情詩中,的確也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
02詹姆斯·勞埃多維奇·帕特森:一生追隨普希金的詩人
帕特森出版了九部俄語詩集和散文集。在一首回憶三歲時出演《大馬戲團》的詩《搖籃曲》里,他寫道:“我飛呀飛,一個歡笑的孩子,被蘇維埃強壯而驕傲的雙臂高高舉起。”
03托馬斯·曼:藝術是生活的鏡子,也是生活的批判
作為游客,又來德國。瞥見路邊書店櫥窗里中心位置擺放的是最新印刷的托馬斯·曼的書籍和今年以來出版的托馬斯·曼相關著作,很是感嘆,足見托馬斯·曼作品的生命力。作品的生命力是作家創造的,作品的再版對作品的活力可謂是推波助瀾。
04恩古吉·瓦·提安哥:珍惜和使用本國語言,是保證民族永存的關鍵
作為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非洲作家之一,恩古吉始終未能如愿,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但如果熟悉這位硬骨頭的非洲作家,熟悉諾獎的運行評價機制,也不難發現,這種遺憾可能是一種必然。相對于獲得西方評論界和諾獎的認可與肯定,恩古吉在其整個創作生涯中其實更傾向于獲得其部族民眾的認可與肯定。
《芬尼根的守靈夜》的語言萬花筒
《芬尼根的守靈夜》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最后一部作品,用喬伊斯自己的話說,創作完《芬尼根的守靈夜》,除了等死,他已經沒有其他事情要做了。可見喬伊斯對這部作品非常滿意,認為寫盡了文學所能寫的一切,也達到了他的創作巔峰。
來源:文匯報|戴從容 2025/8/13
《塔尼奧斯巨巖》中的黎巴嫩歷史書寫
愛德華·薩義德稱該趨勢標志著一種新阿拉伯寫作的誕生,顯示出黎巴嫩裔流散作家“為扎根的流亡者和受困的難民發聲,為打破界限、改變身份、表達要求發聲,以及為新語言發聲的渴望”。馬洛夫正是這一文學浪潮中的杰出代表。
來源:《外國文學動態研究》|苗海豫2025/7/31
《契訶夫的玫瑰》:無常才是生命的常態
契訶夫把花園寫進了自己的小說。在他的小說和戲劇中,有多少或美好或凄涼的花園。花園是契訶夫文學中最重要的意象世界和意義空間。他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望那一個“荒廢的花園”——那就是俄羅斯的過去,是行將告別的十九世紀 。他也在守望一個“新生的花園”——那就是俄羅斯的未來,他無限向往的新世紀。
來源:澎湃新聞|孫竹 2025/7/23
重讀《風暴眼》:一道通往內在真實的門戶
最近因為一場文學對談而重讀澳大利亞作家帕特里克·懷特的《風暴眼》(The Eye of the Storm),相隔近三十年的閱讀感受迥然不同。信息檢索的迅捷、批評視野的拓展,以及個人生命經驗的沉積,使得這次閱讀讓我愈發感慨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等學者所強調的:文本意義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與作品的互動中生成的,而非早已封存的真理。
來源:文藝報|王敬慧 2025/7/11
西方文學史上第一組呈現女性內心的愛情詩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愛情詩集《女杰書簡》則為人們獻上了這些神話故事中被湮沒的小人物的心聲,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組細膩呈現女性內心世界的愛情詩。
來源:文藝報|杜海燕 2025/7/7
《雅各布之書》:照亮歷史,然后治愈世人
也許比起那些渴望在歷史乃至政治傳統中占據一席之地的創作者,托卡爾丘克更信任自己作為心理治療師的本色當行——一個由被治愈的個體組成的共同體,注定比創傷乃至仇恨的共同體更強大。被治愈意味著有洞穴藏身,如此“等待”——彥塔吞下的卡巴拉護身符——實則涵養了生的可能。
來源:澎湃新聞|暗藍 2025/6/24
赫爾曼·布洛赫《維吉爾之死》:“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返鄉”
普魯斯特的作品追憶的是美好時代所逝去的一切龐雜與優雅,換言之,那是最后的“整體”,是價值中心尚未崩潰前的世界。而卡夫卡的世界則是未來世界,一個到處充滿權力異化的非人世界。在這二者之間,小說藝術需要給出自己的答案,也就是面對中心崩潰后的個體何去何從,在非人世界尚未到來的時刻,人類存在是否尚有救贖的可能?
來源:文藝報|李曉愚2025/5/12
從莎士比亞作品中讀懂英國歷史
《莎士比亞時代的英格蘭》正是以其深邃的歷史視角和莎劇背后復雜的隱喻敘事,還原了對人性的認知,并通過文學批評與歷史敘事之間的互涉,呈現出莎劇何以成為英國的共同特征和英國性圖騰的根本原因。
來源:文匯報|李偉民 2025/4/23
在絕望中尋得救贖之路
疾病與救贖是貫穿作品的核心主題。太宰治通過肺結核這一意象,探討了肉體與精神的關系。在疾病的陰影下,人物反而獲得了重新認識自我、理解生命的機會。太宰治在作品中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絕望的環境中,人應該如何生存?
來源:文匯報|姚東敏 2025/4/15
朱塞佩·托馬西·迪·蘭佩杜薩《豹》:關于西西里的嘆息與“晚期”風格
《豹》仿佛是一個秘密。其作者朱塞佩·托馬西·迪·蘭佩杜薩既是蘭佩杜薩親王又是帕爾馬公爵,一生輾轉顛沛,僅憑一部長篇小說就獲得了崇高的文學史地位,其小說本身談不上撲朔迷離,卻僅用幾個片段就為讀者渲染出一幅頗為遼闊的19世紀后半葉意大利貴族衰亡史,使讀者在雕欄玉砌的新朱顏中感受歷史的蒼茫。因此,對這部小說的閱讀和闡釋,既是文學漫步,又是歷史解密。
來源:文藝報|符曉2025/4/2
法語版《櫻桃園》演繹穿越時代的啟示
盡管兩人的階級身份、性格氣質和應對困境的思維方式差異巨大,但基于心理上的相似性,他們的獨白在劇中遙相映照,彼此間的互動非常自然,甚至有一種知己之感。法國版的《櫻桃園》中,這種心靈上的互通體現得淋漓盡致……
角逐今年奧斯卡獎的八部改編作品
從外星沙蟲到變性毒梟,從秘密會議到人間地獄,有八本圖書改編成了今年美國電影學院獎(奧斯卡獎)的提名影片。
巴西文學之父筆下的庫巴斯
在《布拉斯·庫巴斯死后的回憶》中飾演小說家馬查多的演員,在黑板上寫下了醒目的“在我死去之前,我想……”,這恰恰是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并且珍惜自己的存在、充分發揮主體意識的表現。
有海鷗撕開這一夜
契訶夫的劇本往往將最深刻的情感埋藏在平靜的表象之下,大衛·多伊阿什維利導演恰恰擅長通過極簡的舞臺設計、抒情的身體語言、夸張的肢體表現放大角色的情感。角色的脆弱和無力被鋼琴上的激烈舞蹈表現出來,肢體的對抗極具張力毫不遮掩,鮮花被撕碎扔在舞臺上的時候香氣可以被嗅到,觀眾所感受到的不再是“靜水流深”,而是幾近失控的痛苦和掙扎。
劇版《雷普利》如何“魔改”原作
面對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經典之作,不拘于“忠實原作”,經他大刀闊斧的“魔改”,劇作和拍攝放大了小說為人熟知的特質,又比原作者海史密斯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