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分之一的王侃
我剛認識王侃的時候,他專注于女性文學批評。
2025-04-16
-
《羊毛蘋果》:“邊緣者”與來自蘋果的饋贈
《羊毛蘋果》是作家崔曼莉的中篇小說新作,首發于《天津文學》2024年第11期,后被《小說選刊》2024年第12期轉載。
2025-04-16
-
生命與學術共同豐盈——江冰的文化研究與學術世界
江冰對文學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與激情,但他不會讓熱愛被禁錮在象牙塔或者書房里,而是讓文學與生活熱烈地擁抱,讓文化與日常熱切地碰撞。
2025-04-15
-
“70后寫作”與新世紀文學的敘事主潮
從文學史的發展來看,“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念深入人心。
2025-04-15
-
春風的況味——讀蔣亶文《春風吹拂大地》
有幸提前拜讀了蔣亶文先生的小說《春風吹拂大地》,這是蔣先生參加《十月》雜志“‘失蹤’的小說家”欄目重操寶刀之作。
2025-04-15
-
經驗、實踐與新發展邏輯 ——論翔虹小說《魚挪活》兼及新鄉土敘事
不可否認的是,鄉土中國在當代文學視野中出現了新的狀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層面,便是在新山鄉巨變的現實境況下,涌現了非常多不斷尋求發展與改革的經驗主體,他們成為鄉土中國的新型實踐者和創造者:其一是鄉村里最廣大的農民,他們代表著最為樸素且最為原發的行動者,一方面作為被扶助的群體,另一方面則生成內在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新鄉土建設之中;其二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干部形象,他們在新山鄉巨變中扮演著中堅力量,更多地表現為堅定而富于行動力的形象,駐村干部和隊員奮發作為、向上向善,又或時而處于一種發展中的狀態,成為再造鄉土新質的重要驅動力;其三是鄉村政治體制中既有的領導者與參與者,以及科教文衛從業者和商人角色,他們豐富著鄉土中國的形象譜系,而且推動其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流變,亦成為新鄉土敘事中的新動量和新參數。
2025-04-15
-
從“家”中汲取智慧與勇氣——讀沙冒智化詩集《活在家里的名字》
沙冒智化的最新詩集《活在家里的名字》是他詩歌創作生涯中的第九部作品。
2025-04-14
-
我們應如何對散文詩進行定位
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的文體實現了從古典到現代的解放與蛻變,各種文體之間相互滲透,新體輩出。
2025-04-14
-
《白水謠》:如何實現歷史敘事的當代價值
熊焱在推出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血路》7年后,又推出了長篇新作《白水謠》。
2025-04-14
-
阿來非虛構作品《大河源》:一部黃河源的百科全書
《大河源》是一部有深度、有難度的作品,也是多年來,我讀到的最有力量和深度的非虛構作品之一。
2025-04-14
-
文學中的女性流動意識與動態同盟
近年來,無論是文學寫作、文化研究還是社會輿論場域,女性經驗都受到廣泛關注。
2025-04-14
-
一曲動人的奉獻者之歌——讀湯景揚《空中絲綢之路》
《空中絲綢之路》是作家湯景揚以打造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為背景創作的長篇小說,塑造了滿懷理想與信仰、義無反顧投身援疆事業的人物形象。
2025-04-13
-
煙火人間的重慶故事——讀周宏翔《當燃》
“燃”,是一個光明熾熱、噼啪作響的妙字,帶著一股肆意青春的勁頭。
2025-04-13
-
一個東北文藝的“背叛者”
從認識牛健哲到出版他的首部小說集,我用了將近兩年時間,細細想來,出版這本小說,是偶然,也是必然。
2025-04-13
-
一個新聞人的“文學課”
初識張英具體是什么時間已記不清,但至少在20年前則是肯定的。
2025-04-13
-
“編輯是文學佳作的催生者”
本書作者鄒亮是一位從事文學出版工作30余年的資深編輯。
2025-04-13
-
《貓魚》:記憶的支流與生命的原鄉
《末代皇帝》的暮色中翩然起舞的婉容,《太陽照常升起》里燃燒著生命熱力的林醫生,在銀幕上留下無數經典瞬間的陳沖,此刻在《貓魚》一書中褪去所有戲劇性的光影,以書寫者的姿態將生命的經緯鋪展在紙頁之間。
2025-04-13
-
有理有據 坦誠真實——北喬《南人書話》的兩種追尋
北喬的新作《南人書話》是一本很厚重的書,厚重既是比喻,也是真實的感覺,500多頁捧在手里,對任何人來說,都會是沉甸甸的。
2025-04-13
-
將“地方”凝聚在紙面之上——談“80后”青年作家鄉土書寫中的文學地理
文學地理,映射出作家寫作與地理空間之間的一種特殊聯系,既展現出作家創作與所居之地的內在關聯,也明確了作家賦予空間的主體性色彩。
2025-04-13
-
《黃河東流去》:一幅苦難凝重又瑰麗多姿的流民圖
李凖的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上部寫于1978年,下部完成于1984年,描寫的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國民黨湯恩伯部扒開黃河花園口,以水代兵,造成河南、江蘇、安徽三省40多個縣被淹,1000多萬人受災,100多萬人死亡的歷史。
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