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中汲取智慧與勇氣——讀沙冒智化詩集《活在家里的名字》
沙冒智化的最新詩集《活在家里的名字》是他詩歌創作生涯中的第九部作品。這部詩集以“家”為核心意象,通過75首詩歌,構建了一個充滿情感共鳴與文化內涵的詩歌世界。詩人以新時代青年視角,書寫西藏人民蘊含在生活氣息里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這也是他一貫的寫作習慣,即活在當下,書寫當下。
在詩集中,每首詩歌都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名字為標題,諸如《玉忠拉姆》《仁青卓瑪》《完代才讓》等。這種別具一格的命名方式彰顯了詩人對普通人的關注,這些名字串聯起來,將西藏生活面貌呈現為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沙冒智化曾說:“當這些人物的名字全部聚集在一起,我感到這些名字的力量足夠讓這一本詩集變得像個村莊,一座站起身的村莊。在一個全新的概念中,這些名字變成了一個個的希望。”從這一層面而言,這部詩集可被視為“他們”與詩人共同完成的作品。
“家”作為核心意象,在這部詩集中被賦予超越物理空間的豐富內涵,更多地呈現為情感的集合。“他在當知山下/看著從一個村落開始遠行的路”“在銀碗里傳承的愛/一口一口送給每一個青稞一般的人”。“當知山”作為“家”的延伸,鏈接著“他與遠行的路”。“銀碗里的愛”作為“家”的抽象表達,滋養著你我他。
在空間維度上,詩集中的“當知山”“岡底斯山”等地理意象將“家”與具體的地理、文化標識聯系起來,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眷戀和對自然的敬畏。在情感維度上,“銀碗里的愛”體現了“家”作為情感紐帶的功能,這種愛不僅是親情的傳遞,也是對家鄉和文化的深情寄托。在記憶與傳承維度上,“從一個村落開始遠行的路”展現了“家”在個人成長和歷史傳承中的重要作用,這種記憶和傳承不僅是個體的,也是集體的,體現了“家”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此外,“家”還蘊含著從容不迫、睿智通達的處世之道。“一口一口送給每一個青稞一般的人”表達了“家”作為智慧源泉的角色,這種智慧不僅體現在對生活的理解上,也體現在對人性的洞察和對未來的希望中。
從這些維度來看,“家”在詩中不僅是一個具體的物理空間,更是一個充滿情感、記憶和智慧的動態集合體。詩人通過這種多維度的呈現,讓“家”的概念更加豐富和立體,使其成為連接個體與社會、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詩句不僅是對個體經歷的敘述,也是詩人向讀者發出的善意提醒:只有當我們真正與“家”產生深刻聯系,有歸屬感,才不會迷失方向。
詩集不僅聚焦個體與“家”的聯系,更將這種聯系拓展至家族歷史與社會變遷的層面。例如,“他的爺爺是一名軍人/他爺爺的爺爺也是一名軍人/他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每次經過村口/他要看遠處的一朵云/他對白色的云朵有種期待/他希望他的孩子是他爺爺/這是他給孩子說的愿望”,通過幾代人的經歷,體現了家族傳承與個人身份之間的關聯和融合。其中,“白色的云朵”表達了對未來的憧憬,期望后代能繼承并發揚優良傳統。這樣的表達方式使詩歌不僅是情感的抒發,更是文化與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
沙冒智化在詩歌創作中,展現出一種對語言的極致敏感。他的詩歌語言簡潔而富有生命力,例如“碗的里面是雪的顏色/外面包著吉祥八寶圖/沉下心,能聽見一條河”“這里的每一塊石頭上/都有一個睜著眼睛的人/你想想他們/一滴滴雨鉆進他們的眼里/連眉毛都不動一下”……這樣的詩句如同一幅流動的畫卷,將抽象的情感與具象的意象完美融合,展現出語言生成的無限可能性。或許因為沙冒智化是一名用漢藏雙語寫作的作家,他努力嘗試拓寬語言的邊界,讓語言更加靈活和自如。當然,這樣的詩歌語言也離不開詩人對日常場景的細膩捕捉和超現實的想象,比如“大地的骨頭”“河的母親”“眨破了眼睛的星星”等意象充滿了生命感。詩人將生活中常見事物,轉化為跳躍性的詩歌語言,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閱讀感受。
詩集《活在家里的名字》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次心靈之旅,它邀請我們重新思考“家”的含義,并從中汲取面對挑戰的智慧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