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小瓊的“打工詩歌”與“進城”書寫——兼論90年代以來的文學觀念
作為一個文學史概念,“打工文學”已有近40年的歷史,“80后”作家鄭小瓊與王十月、塞壬一道被視作“打工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2025-05-06
-
傳記文學中的漢魏六朝雜傳
雜傳是傳記文學的一種類型,可分為散傳和類傳,自誕生起就表現出與史傳不同的品格,在發展過程中又與史傳、小說等文類相互滲透、彼此借鑒。
2025-05-06
-
《星空與半棵樹》:星空下的鄉村畫卷
陳彥的長篇小說《星空與半棵樹》,以細膩筆觸和宏大視野,描繪了一幅秦嶺深處鄉土世界的壯麗畫卷。
2025-05-06
-
解讀“秦山密碼”領略國之重器
大國重器撐起國家脊梁,造福于民族千秋萬代,但大國重器如何練就,成功的“密碼”是什么?軍旅作家丁曉平的長篇報告文學《秦山里的中國》給出了一份文學的解答。
2025-05-06
-
胡學文《龍鳳歌》:大地上不安的魂靈
一 胡學文的長篇新作《龍鳳歌》依舊是一部關于鄉土、生命與苦難的作品。
2025-05-05
-
成長敘事中的罪案與精神分析
一口氣讀完《當代》2024年第3期發表的長篇小說《女字旁》,一個強烈感覺是,雖然此前對作者殳俏并不了解,但我所遭遇到的,是一部思想藝術品質相當成熟的優秀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帶有突出成長敘事意味的心理分析小說。
2025-05-04
-
70后作家群的代際研究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
2025-05-03
-
構建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的基石
《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料整理與研究(1949-1979)》李曉峰 王莉 王瀟 編著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當代文學。
2025-05-03
-
《大口呼吸春天》:奏響勞動者的詩與歌
這本詩集《大口呼吸春天》是繼《勞動者的星辰》之后皮村文學小組的第二部作品集,收入了十五位勞動者近一百五十首詩歌作品。
2025-05-01
-
上海的文學潮流,從未停歇 ——評短篇小說集《潮水涌起之前》
短篇小說集《潮水涌起之前》匯集了近年上海作協簽約作家的諸多佳作,按照“70后”“80后”“90后”三個年齡段分類編選,旨在呈現這批青年作家在短篇小說創作上的成果與探索。
2025-04-30
-
新業態勞動者的自我書寫 ——當代文學與勞動詩學的新向度
“新業態勞動者”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簡稱,指的是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貨車司機、互聯網營銷師等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新型勞動者。
2025-04-30
-
李浩:小說技藝的“匠法”與“心術”
李浩的文學創作從詩歌出發,進而成長為“70后”小說家中的翹楚,近年來發表大量文學理論和批評作品。
2025-04-30
-
上樓何如下樓難——讀崔君《上重樓》
“她放眼滿坡的神像問,你說,神在像中吧,這些人卻把像扔了,要說神不在像中吧,我們去哪里找神呢?”這里的“她”是每天早上七點準時給菩薩洗臉的清瀑寺義工許仕農。
2025-04-29
-
當奧斯汀玫瑰在蘋果樹下含淚歌唱
阿袁小說《馬蒂斯去哪兒了》(《長江文藝》2025年第1期,點擊閱讀)以中國留學生居麗在德國的生活為主線,通過其與德國房東老費恩的互動,探討了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斷裂與身份重構。
2025-04-29
-
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讀顧文艷《BC.AD.》
小說來到這個世界上,隨其創作者而天然帶有不一樣的使命:有的寫作者執著于做一個“講故事的人”(本雅明),有的寫作者則是“繞過故事找意義”。
2025-04-29
-
致此時此刻:關于《空山橫》與演講締造的可能世界
1916至1920年間,伯林一家住在彼得格勒城北一個小型陶器廠的頂樓,那是一套租下的公寓,樓下院子四散著陶瓷的嵌花器物的碎片,樓上有間藏書室,伯林“孤獨而早熟”童年的一部分,就在這里長成。
2025-04-29
-
歷史甬道與藏私美學——“80后”寫作與90年代經驗的多重纏繞
1999年12月31日,一場迎接新千年的慶祝晚會,在剛剛落成的中華世紀壇舉行。
2025-04-29
-
東君:中國小說的味與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晚上無聊,圍坐火堆旁,講論最多的,除了人自身,還有蟲魚鳥獸之事。
2025-04-29
-
灰銹色紋章,先鋒敘事中的歷史褶皺——重讀呂新《五里一徘徊》
呂新的中篇小說《五里一徘徊》發表在《收獲》1993年第3期,以獨特的灰色美學構建起一個充滿歷史褶皺的文學世界。
2025-04-28
-
再造“傳統”:新筆記小說的鄉土敘事革新——以莫言《一斗閣筆記》為中心
筆記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重要門類,深刻影響著文言小說的發展脈絡,甚至有學者認為:“中國小說濫觴于筆記小說。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