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記》:點亮古典的氣息
阿占的中篇小說《丹青記》,展現傳統文化的丹青之脈,抒寫藝術傳承與現實抉擇的群像故事。
2025-05-08
-
散文《遠去的漁火》:傳統與現代的交織
任林舉的散文《遠去的漁火》從漓江山水寫起,追溯漁人與鸕鶿相依為命的生存史,以旁觀者的姿態與詩人的悲憫情懷,叩問著漁火文明消逝與重生的命題。
2025-05-08
-
賈夢瑋散文的歷史意識與精神格局
在當代散文創作的版圖中,賈夢瑋以其《紅顏》《南都》《往日情感》三部散文集構筑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2025-05-08
-
《一日頂流》:講述新大眾文藝時代的“頂流”生活故事
當前新大眾文藝蓬勃發展,關于新大眾文藝的理論闡釋和現象分析也方興未艾,但是將新大眾文藝的主體及其生存狀態作為觀察思考對象,并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在文本之中的,石一楓長篇小說新作《一日頂流》似乎是非常特殊的一部。
2025-05-08
-
“沒有自然萬物相伴的人類是孤獨的”
了一容短篇小說《鵪鶉,鵪鶉》僅有萬把字,卻是一個精致的短篇,唯美而令人傷感。
2025-05-08
-
《爛漫長醉》:寫散文要從做學問開始
十多年間,陸春祥幾乎每年都推出新的著作,這些著作繁雜豐富,既有“筆記新說”系列,又有文化人物傳記,還有NEW筆記系列。
2025-05-08
-
李浩:讓我們凝視值得審視的生活
一 《水落石未出》。
2025-05-07
-
王逸虹:自我救贖 ——評王雨長篇小說《向死而生》
王雨是我欽佩的老大哥,他好像長了雙腦,一個是醫學腦,一個是文學腦,他是重慶醫學界的翹楚,也是重慶文學界的翹楚。
2025-05-07
-
段愛松印象記:奔跑
跑完步回來,洗漱、早點之后,時間還早,開始坐下來安靜地讀書寫作。
2025-05-06
-
小說技藝的“匠法”與“心術”
李浩的文學創作從詩歌出發,進而成長為“70后”小說家中的翹楚,近年來發表大量文學理論和批評作品。
2025-05-06
-
《因紐特人的啤酒罐——東格陵蘭手札》:“時間之外”的時間侵蝕
格陵蘭島,常年被冰雪覆蓋,是因紐特人,也就是曾被稱為愛斯基摩人居住的地方。
2025-05-06
-
以“我”與世界相處——讀黃昶的《馴服河流》《叫殺》
讀完黃昶的《馴服河流》和《叫殺》,會發現在《遲湖》中那個“沉浸又疏離”的“我”(注釋[1]),在此成為于世界中向四處延展的基點。
2025-05-06
-
作家的醫術——讀老藤的《自愈者》
老藤總是在不斷拓寬小說的疆域。
2025-05-06
-
《深海夜航》:在封閉與對話中重新認識深不可測的關系
1981年,行為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開始合作一個名為《海上夜航》(Nightsea Crossing)的行為藝術作品:兩人在表演期間齋戒,每天坐在桌子前,凝視彼此8個小時。
2025-05-06
-
《女字旁》:成長敘事中的罪案與精神分析
一口氣讀完《當代》2024年第3期發表的長篇小說《女字旁》,一個強烈感覺是,雖然此前對作者殳俏并不了解,但我所遭遇到的,是一部思想藝術品質相當成熟的優秀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帶有突出成長敘事意味的心理分析小說。
2025-05-06
-
鄭小瓊的“打工詩歌”與“進城”書寫——兼論90年代以來的文學觀念
作為一個文學史概念,“打工文學”已有近40年的歷史,“80后”作家鄭小瓊與王十月、塞壬一道被視作“打工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2025-05-06
-
傳記文學中的漢魏六朝雜傳
雜傳是傳記文學的一種類型,可分為散傳和類傳,自誕生起就表現出與史傳不同的品格,在發展過程中又與史傳、小說等文類相互滲透、彼此借鑒。
2025-05-06
-
《星空與半棵樹》:星空下的鄉村畫卷
陳彥的長篇小說《星空與半棵樹》,以細膩筆觸和宏大視野,描繪了一幅秦嶺深處鄉土世界的壯麗畫卷。
2025-05-06
-
解讀“秦山密碼”領略國之重器
大國重器撐起國家脊梁,造福于民族千秋萬代,但大國重器如何練就,成功的“密碼”是什么?軍旅作家丁曉平的長篇報告文學《秦山里的中國》給出了一份文學的解答。
2025-05-06
-
胡學文《龍鳳歌》:大地上不安的魂靈
一 胡學文的長篇新作《龍鳳歌》依舊是一部關于鄉土、生命與苦難的作品。
202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