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華:追尋齊魯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五千年庚續傳承不斷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如果說今天的中華民族有堅定的文化自信,這就是自信的源泉和邏輯起點。
在中華文化這個恢弘深厚的思想精神體系中,以儒家文化為內核的齊魯文化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她為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脈作出了標志性貢獻,其影響力深刻而巨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有一個逐步演進發展的過程,齊魯文化也沒有脫離這個軌跡,她首先孕育成長于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個國家,又因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交融而逐步渾成一體。長期以來,由于儒家文化成為統治思想的主流,人們對魯文化的學習研究傾力頗多、成果繁碩,對齊文化的探尋尚處于路長遠、底未見的階段。由作家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聯合推出的厲彥林同志的長篇報告文學《齊風淄火》,基于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邃的歷史思考,從文學視角對齊文化的奧秘進行探底性追尋,為我們打開齊文化的重門,深度了解齊文化、重新認知齊文化的時代價值,奉獻了一把“金鑰匙”。
讀《齊風淄火》,感覺最深的是滿滿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翻開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長卷,齊國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在存世的八百多年中,齊國創造過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積淀了豐富的文化精神,同時,也留下了盛極而衰、人亡政息的歷史教訓。作者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齊國的歷史和文化作了客觀梳理和深度挖掘,順著齊國立國、興盛、衰敗這條主線,拋開歷史的細枝末節,抓住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幾個事件和人物,用大寫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齊風泱泱云飛揚的歷史畫卷。更可貴的是,作者并沒有停筆于對歷史事件的描述,而是力圖通過挖掘歷史,尋脈探源齊文化的奧秘,重新認識齊文化的價值和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找到千年“陶琉之鄉”火正紅的文化根基,追尋寫鬼寫妖、揚善抑惡的《聊齋志異》的文化精神,探究“大商無算”的經商之道,尋覓焦裕祿精神的文化源點,回答當下為什么會出現淄博燒烤傳奇的文化根源……我想,這正是《齊風淄火》的真正用意,透過齊國八百多年的歷史,會進一步喚醒我們的文化自覺,進一步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齊文化是什么,齊文化與魯文化是什么關系,這既是一個深奧的學術問題,也是一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認識的嚴肅課題。《齊風淄火》雖然不是一部史書,但作者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依據信史,面向時代,本著正確、準確、精確的態度,對齊文化的精髓要義、齊文化與魯文化的鮮明特征和內在統一性作了深入挖掘與思考,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見。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從不否認重要歷史人物的作用。作者從齊魯兩國立國思想理念、治國理政之道、價值目標、文化傳統入手,立足當時的歷史條件,加持活躍在兩國的思想大家文化大家和政治舞臺上賢相良將留給我們的思想文化遺產,對齊文化的內核,齊文化與魯文化的特質,齊魯文化一脈貫通等問題,剝繭抽絲,解肌析理,一步步向歷史的深處走近。
由于齊、魯立國時的理念不同,區位、周邊環境和自然條件有差異,又因孔子儒家思想、“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深刻影響,形成了齊文化與魯文化各有千秋的局面。在作者看來,魯文化注重維穩守成,齊文化注重變革突破。魯文化的內核是“仁”,強調個人修養、重德隆禮,解決的是社會秩序問題;齊文化的內核是“智”,強調變革、開放、務實、包容,解決的是社會活力問題。通過比對,作者讓我們看到了齊、魯文化各自的鮮明特質,解開了齊國憑什么能在春秋風云際會、戰國群雄四起時一度獨領風騷、雄霸天下的密碼——文化的力量。產生于華夏大地上的文化,因地域和民族不同而千姿百態,又因交匯融合而提升壯大,形成持久、厚重、堅固的文化精神偉力。作者以大歷史觀審視齊、魯文化,認為這兩種文化生長在同一塊土地,同根同源、相生相伴、互認共存,伴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融合,最后萬流歸宗,走向“尚一統、求大同”,構成一脈流淌的齊魯文化,使齊魯大地成為天下向慕的“禮儀之邦”。這一見解與中華文化是一個整體的文化觀高度契合,體現了作者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準確理解和把握,《齊風淄火》之所以于理站得住、于史立得住的,其根本邏輯就在于此。
歷史只有在當代發生回響,才有價值和意義,文化只有傳承并滋養、惠及每個人,成為時代發展的底蘊才有旺盛的生命力。《齊風淄火》共有九章,謀篇布局匠心獨運,它以“齊風泱泱云飛揚”開篇,以“誰撥動青春的心弦”收官,時間跨度三千年,貫通歷史與現實,面向當下與未來,旨在從歷史的塵煙中尋找中華民族的魂脈、根脈,汲取營養和智慧;在堅定文化自信中,激發改革開放、創新創造的活力,增強敢于斗爭、攻堅克難,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勇氣。作者寫齊國的國運盛衰,告訴我們只有把握時代大勢,變革創新不停步,拒腐敗、施善政、得民心,才能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劇。談稷下學宮,深刻的啟示是,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成長進步,必須不斷推進理論和思想創新,站在理論的制高點,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講蒲松齡的故事,目的是提醒人們面對世態百象,善于辨別人妖真面目,揚善刺惡,敢于斗爭,勇敢地追求真善美。記述焦裕祿成長,揭示出一個農家子弟向革命戰士、共產黨人的轉變,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受之于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映照,焦裕祿精神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公仆本色和為民情懷,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建設優良黨風、政風,是時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喚。描述淄博周村古商城的前世今生,是《齊風淄火》的精彩一筆。作者揭開古商城熙嚷繁忙的面紗,展現出一代魯商“左手捧《論語》,右手撥算盤”的生動形象,透出魯商誠信立世、“大商無算”的文化底蘊和在激烈商業競爭中生存的訣竅和經營之道,周村古商城憑什么歷經百年風雨而不衰?關鍵在浸透在魯商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其實道是“無算”勝有算,魯商厚德載利、大靠德廣的“大智”和格局,對于今天如何維護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經商環境,都是有益的啟示。淄博燒烤能在疫情影響、經濟低迷的形勢下成為傳奇,燒紅魯中一片天,自有它的道理。細細品味“淄博燒烤傳奇”,可以讀出黨和政府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擔當,讀出民心在城市發展和治理中的作用,讀出淄博人寬厚的胸懷和溫度,讀出這座老工業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一個地區、一座城市只要贏得了青年,就會充滿青春氣息和蓬勃活力,就會擁有未來。矗立在古老土地上的淄博市是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人口外流、人才流失一般是這類城市的創痛。但淄博卻創造了一個奇跡,近4年,吸引的青年人才為全市同期高考走出來的青年學子數量的2.5倍。“誰撥動青春的心弦”?作者給出一個答案:除了求賢若渴、廣納英才的誠意和政策,深厚的文化氛圍是吸引、留住人才的獨特一招。“海岱鐘樓書閣”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設施,為市民特別是青年人走進書海、讀書學習提供了閱讀場所和寧靜的環境,打造了“書香淄博”的城市品牌。人們遠離互聯時代的喧囂和浮躁,走出虛擬世界,靜下心讀書思考,享受知識和文化的熏陶,收獲的是豐富的精神世界、打開是更為廣闊的創新創造空間。在淄博,一縷書香撥動了青春的心弦,古老的土地因青年人而煥發出青春的風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青年人而薪火相傳。述古論今、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齊風淄火》的精妙之處,也是這部書的價值所在。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面對加速演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定文化自信至關重要,必須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時俱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厲彥林同志在這方面作了有益嘗試,付出了艱辛努力。為創作《齊風淄火》,他一年內先后五次深入淄博現場調研和采風,考察了解感悟齊文化,向當地人土求教,同時閱讀大量古典書籍,廣泛吸收和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傾心思考、苦苦求索、精心寫作,奉獻出這部凝聚其心血的精品佳作,為齊魯文脈盡了一把力、續了一把柴。對厲彥林同志這種摯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懷,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責任感,我們深深道一聲敬佩。
(作者系中共山東省委原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