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傳會長篇報告文學《火星,我們來了》:感受仰望星空的魅力
作家黃傳會這幾年傾心傾情創作中國航天題材報告文學,優秀作品不斷。
2025-06-26
-
《不舍晝夜》大家談:打開觀察時代的另一種視角
5 月 31 日上午,由暨南大學文學院中華鄉土文化研究院與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會聯合主辦的 “打開觀察時代的另一種視角 ——《不舍晝夜》大家談” 活動在暨南大學順利舉行。
2025-06-26
-
變革時代的無用之用、不變之變
“變革”應該是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最大的時代主題了。
2025-06-25
-
語言迷宮里回溯記憶光暈——讀木葉詩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
木葉的寫作擅長重新發明概念或定義本身的兩面性。
2025-06-25
-
具有南京人性格特征的民間抗戰史詩
我曾經對龐瑞垠的長篇小說“故都”三部曲(《危城》《寒星》《落日》)和“秦淮世家”三部曲(《鈔庫街》《桃葉渡》《烏衣巷》)做過評價,以為他的作品貫穿著一種悲情浪漫主義情愫,尤其是人物描寫,都帶有悲愴的悲劇色彩,但即便是悲慘至暗,也有星燦,用人性的力量來照亮血色的暗夜,讓坎坷曲折的路徑沿著歷史發展的必然前行。
2025-06-25
-
葉梅《神女》:人民書寫了英雄史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當代文學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
2025-06-25
-
中國科幻的“下半場”
中國科幻似乎正在進入一種“中場階段”。
2025-06-25
-
重塑現實的金手指
陳楸帆的短篇小說《神筆》以AI寫作軟件為引,以雙線并行的敘事結構近乎暴烈且荒誕地描述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創作焦慮,并勾勒出一場人類與技術在虛實層面上幾乎必敗的生死突圍。
2025-06-25
-
“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人,是理念”
《金桃》,楊晚晴,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25年1月 《金桃》是青年科幻作家楊晚晴以盛唐為背景創作的“絲綢朋克”長篇小說。
2025-06-25
-
客觀性與科學精神——一種小說觀念及柳青的理解與實踐
小說是具有兼容性的混合文體,也是一種復雜的敘事藝術。
2025-06-24
-
消逝的鄉村,聲音在回響——羅偉章《塵世三部曲》中的村社圖景
摘 要 羅偉章的《塵世三部曲》深描了20世紀末川東北大巴山地區老君山腹地、千峰大峽谷周邊的鄉村社會圖景,被擠壓和沖擊,直至返回原始和蠻荒的歷史演變。
2025-06-24
-
張偉棟:作為行動主義的第三代詩歌
摘 要 第三代詩歌是當代詩歌史上的重要一環,其重要之處在于通過詩歌運動推進了當代詩歌歷史意識的轉向,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從歷史本位到語言本體,從大寫的主體到小寫的主體,從歷史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的轉變。
2025-06-24
-
周哲:新時期以來散文中的“科學智慧”書寫
智慧的生成路徑多樣,但極少有人從科學角度予以萃取和凝練。
2025-06-24
-
《最后一站》:平實質樸中見奇崛
在快速反映當下火熱生活、時代氣象與人物風貌等方面,報告文學有著其他體裁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優勢。
2025-06-24
-
《扎燈山》書評: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淳樸鄉情
2025年5月下旬,《人民文學》“人民閱卷”活動走進河南省漯河市。
2025-06-24
-
逐夢正當時——編輯《流水行云》有感
《流水行云》刊發于《人民文學》二〇二五年第五期,作品主要講述的是一位水利工程師在斯里蘭卡參與水電站建設的經歷,以及他對家庭、工作的深厚情感,也體現了水利工程建設者們在海外的辛勤付出和對工程的執著追求。
2025-06-24
-
從語言的自覺到文明的自覺——詩思札記之五
一、文明的自覺是詩歌的最高自覺 從“文明的視角”談論詩歌,是一個特別的話題。
2025-06-24
-
河流之下的另一條河——評胡安焉小說《夜泳》
在關于“夜泳”這個詞的想象里,浮現于眼前的或許是在浩蕩的水面——湖泊或是大海之中,月光正在與水波相似的云層中隱去,云層因月光而泛出與水波近似的層層光暈,在這之下,是一個人無聲奮力劃動雙臂的身影,在黑暗或是泛著點點銀光的水面,這個微不足道的黑點,在想象中承載了全部的力量感,與波瀾、暗光和天地融為一體,其實也是終于無法分辨,成為了一個閃爍著的不滅的點。
2025-06-24
-
“邊緣”的崛起與城市文學的敘事突圍——以北京書寫為例
在中國,城市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書寫城市生活的文學作品,然而,直到二十世紀末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文學”這一概念才真正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2025-06-24
-
《我們夫婦之間》與人民文藝的“進城”時刻——從接管工作與婚姻家庭談起
《我們夫婦之間》和蕭也牧是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經典難題,不同層次和視野之間存在互相纏繞的關系,并內嵌于當代學術思潮與研究范式的變遷之中。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