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的“下半場”
中國科幻似乎正在進入一種“中場階段”。
過去十年,中國科幻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科幻文學題材類型不斷豐富,創作梯隊日趨成熟,科幻影視制作水平持續優化升級,“出圈作品”兼具市場和口碑雙重效應,中國科幻獲得世界矚目。然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發展迅猛、影響深遠,讓人們處于科技迭代帶來的眩暈之中。前沿科技“進軍”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的顛覆性影響遠超人類本身的想象力。
就產業態勢來看,相較于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當前中國科幻文化產業的各項數據有所回落。科幻IP開發轉化尚不充分,產業鏈未臻健全,又面臨消費市場疲軟的情況。當中國科幻進入“千億”體量,來自創作、生產和消費環節的挑戰更加嚴峻。如何確定新的坐標方位,探尋新的發展方向,是一些科幻作家和從業者深感憂慮,也正在奮力探索的課題。
蓄能,才能更好地續航。科幻文學創作的“動能”首先來自作家的創作觀念,體現在具體的創作文本中。在新一代的中國科幻“新力量”中,不少作家從不同方向探索中國科幻文學的敘事資源、美學資源和想象力表達方式。有的科幻作家始終關注科技、生態、現實與“人”本身之間的關系,有人從歷史、哲學中汲取養料,也有人將科幻與武俠、玄幻、奇幻等類型文學“熔于一爐”,探索更適合大眾審美趣味的表達。還有作家從語言哲學、古典藝術、城市規劃等領域介入科幻寫作,將細膩的敘事語言與宏闊的科幻想象相結合,打開中國科幻更多可能性。
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科學技術全方位的突破,更新了科幻創作者想象的現實基點。腦機接口、人形機器人技術,航空航天及深海探測技術等,讓無數個前輩科幻作家筆下的“科幻點子”成為彰顯國家科技硬實力的現實,年輕的科幻創作者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過以科幻想象未來的接力棒。科技發展現場的真切細節,成為激發科幻靈感的最好“靈丹妙藥”。據了解,許多科技尖端企業、國家實驗室、大型科技項目邀請科幻作家實地調研,科幻作家不僅獲得了寫作靈感和素材,也更深刻地領略到向著科技強國加速邁進的蓬勃態勢。這種感召力可以轉化為動人的敘事情節和真實的故事細節,因此更具強烈的藝術吸引力和情感沖擊力,使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成為當下社會凝聚人心、提升文化自信的獨特載體。
素人寫作的浪潮也悄然蔓延至科幻創作領域。隨著國民素質的普遍提升,越來越多的行業工作者渴望寫下“自己心中的科幻故事”。在一些科技論壇現場,許多科學家表示,倘若有機會,要將科技探索的征程寫成科幻小說,留下科技強國發展道路上彌足珍貴的印記;在科幻征文比賽、科幻活動交流現場,有許多嘗試科幻題材寫作的新面孔,他們所寫下的都是極其渴望投身于其中的“星辰大海”。從中小學生在作文本上寫下稚嫩的“飛天”夢,到科技工作者將科技進步的細節轉化為文學表達的方程式,我們能從中看到,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的中國科幻,是秉持勤勞、果敢、堅韌、務實的創造精神,以人的主體性與東方文明的想象力透視科技現實,展現未來科技時代更復雜和豐富的人類社會圖景。在這些新的萌芽之中,我們可以洞悉,中國科幻未來將會駛向的藍海,有多么寬闊和遼遠。
在“中場”調整狀態、加足燃料,方能助力“下半場”贏得先機。中國科幻從業者需以冷靜的態度、進取的心態直面新的發展性難題。只有多方合力,不斷提升優質科幻文學供給,增強科幻IP轉化產業協同性,孵化更多科幻新興業態,培育更茁壯的科幻消費市場,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的科幻文化需求,讓中國科幻獲得更為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