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文藝之境,感懷許大立的《怦然心動》
我對許大立的認識可以回溯到上個世紀的1988年。
2025-06-05
-
凡人書感動 傳記勵后昆
2000多年前,司馬遷忍辱負重創作的一部《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025-06-05
-
《玫瑰之宴》:被選中的玫瑰該如何建造自己的花園?
時間從當下回溯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時詩歌的黃金時代基本結束,但仍有一些青年懷揣著純粹的文學夢想,小說敘事人“我”許文娟就是其中之一。
2025-06-05
-
《肇綠南粵》:深化廣東生態文明建設
長篇報告文學《肇綠南粵——岳山大造林紀實》,通過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實地考察,尤其對多位造林英雄,抑或其兒女的深度訪談,聚焦20世紀70年代廣東肇慶懷集縣,上萬名革命青年響應“綠化祖國”號召,誓將荒山變林海的岳山造林創業史。
2025-06-04
-
牛寒婷:地圖上的村莊
我一直覺得,女性身上有一種隱秘的力量,它內在于生命的根柢,潛藏在女性的體內。
2025-06-04
-
費多《暗物質》:我們還出得去嗎?
費多的小說常常在細膩刻畫現實的同時不動聲色地埋入隱喻的種子,這些種子會暗自繁衍出寓言的枝丫,只是費多的寓言會超越寓意化的符號,遁入日常的敘事本體之中。
2025-06-04
-
消逝即永恒——論寧肯中篇小說《鳥》
我們每一個時刻都在經歷消逝,這是危機,也是契機。
2025-06-04
-
理論界如何應對新媒介帶來的文學革新
在當前從書寫—印刷“文化型”向數字“文化型”劇烈轉型的過程中,人類文化生產和人們的審美感知方式、感覺結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
2025-06-04
-
筆墨間展現端午風貌
閱讀28位當代作家作品合集《印象端午》(貴州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一個深刻的感受是他們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深藏著一段屬于自己的端午時光,從而給讀者呈現出一個生機勃勃的文學世界。
2025-06-04
-
許大立:關于《師范生》
一 我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教育戰線的“逃兵”。
2025-06-04
-
《陽光的聲音》:家鄉是一生的教科書
金毅很早就離開家鄉,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他曾經作為指揮員,率領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遠赴非洲執行任務,并在大城市扎下了根。
2025-06-03
-
《放乎中流》:古典文化精神層面的同路而歌
青年詩人于浩的詩集《放乎中流》,給當代漸趨整體同質化的詩歌寫作帶來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氣息。
2025-06-03
-
《留戀的張望》:穿越時空的印痕
作家李培禹在《北京日報》副刊編輯崗位上躬耕多年,讓諸多含有真知灼見的作品見報,網羅到更多的好作者,是他的見識使然。
2025-06-03
-
在裂縫處生出新的光——評陳修歌《貓咪萬年》
“外婆在海里暢游,媽媽在陸地上奔跑,我才能在天空中飛翔。
2025-06-03
-
理論的想象力還有可能嗎?——關于姜肖的文學研究與批評
有時候,我會產生某種錯覺:姜肖是從理論的黃金時代來到我們這個“后理論時代”的穿越者。
2025-06-03
-
《洞庭人家》:粼粼波光中的新山鄉巨變圖景
在洞庭湖的粼粼波光中,湖南作家余紅的《洞庭人家》以宋氏家族三代人的命運沉浮為經,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社會變革為緯,織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湖區史詩。
2025-06-03
-
《立場與方式》:文學性的守望者
1990年代以降,在消費主義等多重社會思潮的挑戰下,文學似乎面臨著邊緣處境。
2025-06-03
-
《在歷史的岸邊遙望》:時光深處的生命回響
三年前,聽聞杜衛東要寫一組歷史人物散文,我倍感驚詫。
2025-06-03
-
褚婷《重影》:褶皺里的覺醒
青年作家褚婷用《重影》揭開了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掙扎。
2025-06-03
-
孫惠芬《紫山》:走出人生的沼澤
孫惠芬的長篇小說新作《紫山》再次帶給了我驚喜與震撼。
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