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學科生產與民間文學的發展自省
內容提要 檢省中國學術共同體在百余年學科發展進程中自覺建構的史譜與成果,可以清晰發現,中國民間文學的學科建設常態化地呈現出附著性的特質。
2024-12-03
-
新質生產力與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更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
2024-12-03
-
在文明互鑒中挖掘古典學的現代智慧
習近平主席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明確提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后世。
2024-11-26
-
中國式現代化與當代文學的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二者分別對應“現代化”和“中國式”。
2024-11-25
-
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古典學
在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舉行之際,習近平主席發來意旨深遠的賀信,對古典學的衍化方向作了高屋建瓴的定位,并從世界文明演進和文明交流互鑒的角度,充分肯定了發展古典學的意義。
2024-11-21
-
人民至上——淺論“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2024-11-19
-
自主原則與原創精神——構建中國文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踐論自覺
內容提要 體現自主原則與原創精神的中國文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現在亟需實踐論的自覺。
2024-11-19
-
歷史:文學批評通向公共闡釋的橋梁
摘要:文學批評公共性的前提與結果,都和歷史息息相關。
2024-11-17
-
文學批評的歷史化與當代性
摘要: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21世紀以來,當代文學批評出現了歷史化的潮流。
2024-11-15
-
文學創作助推方言保護
中國語言資源豐富,方言眾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024-11-14
-
文明互鑒 汲古啟新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2024-11-13
-
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問題
摘要:在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潮流中,部分批評家為追求批評的科學性與實證性,不僅以史料崇拜遮蔽作品這一批評對象,而且還以樸學情結驅逐個人情感,由是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主觀闡釋的隨意性,但文本缺位與情感退場,卻讓文學批評陷入了偽歷史主義批評的泥淖。
2024-11-11
-
中國文藝評論話語自主建構的問題指向與方法創新
在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層面上探討中國文藝評論話語自主建構,既是一個時代話題,又是一個復雜的學術任務。
2024-11-11
-
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問題
近年來,學術界對于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問題已多有討論。
2024-11-10
-
游戲化:數字時代創作與批評的交互
數字時代技術與媒介的影響日益增強,從最初的星星之火逐漸而成燎原之勢。
2024-11-08
-
袁濟喜:從傳統詩文評到當代文藝評論
詩文評植根于古老的中華學術文化土壤中,是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形態,包括對于具體作品的評論與文學理論的闡述等等,富有民族文化特點,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與知識體系,與現代文藝學可以互相發明。
2024-11-07
-
趙毅衡:建立一個“人工智能符號學”
摘 要 人工智能的超速演變,不久就將替代人類智能主導當代文化。
2024-11-06
-
中國自主文藝評論話語知識體系建構的元理論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引領與支撐作用,黨和國家就文藝事業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2024-11-06
-
深懷熱愛 深深扎根
核心閱讀 新時代文學傳承賡續著深入生活、到廣闊的人民生活中去的文藝傳統。
2024-11-05
-
重組 重建 重塑——略談數字媒介時代的文藝評論變革
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技術推動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媒介的高速迭代,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給文藝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