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是富有詩意的語言
編者按 什么是詩歌?《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
-
散文:文體、視角與重組世界的內在邏輯
相對于文學研究的嚴謹與鈍重,散文顯得輕盈、無拘無束與隨意宛轉。
-
文學觀察:書評的標準
編者的話 書評可以稱得上是批評的一種,但又不等同于批評。
關鍵詞:  書評2021-01-27
-
余凡:“農村新人”的變遷及其精神處境問題
“農村新人”登上歷史舞臺的過程深切地體現出時代變遷中邊緣人向中心人物的轉換。
-
人品與文品、思想與形式的辯證關系
《岳陽樓記》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批評家與作家應該成為諍友
批評家和作家的關系問題,不是一個高深的理論問題,但卻是一個現實問題。
-
譚杉杉:消失、無緣、新生
對于中國及其完全置身其中的世界來說,2020年必定是一個被記住的年份,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和后續效應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身處的時代:因疫情而“鎖國”,全球化進程放緩,世界體系結構性危機的大爆發;美國大選以極戲劇極不體面的方式引發全世界前所未有的關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各個層面的不平衡在進一步加劇。
-
知識與理想:文學建構對象世界的根據
一、從接受效果看知識與理想建構 我們必須正視當代大學生關于文學接受的兩個有趣現象:一個是關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另一個則是對劉慈欣科學幻想小說的接受。
-
今天,小說如何革命?——關于小說革命的專題討論之一(下)
主持人 張 莉(評論家) 觀察者(排名不分先后) 李敬澤(評論家) 賀紹俊(評論家) 王 堯(評論家) 邱華棟(小說家) 洪治綱(評論家) 鄧一光(小說家) 邵 麗(小說家) 楊慶祥(評論家) 徐則臣(小說家) 須一瓜(小說家) 魯 敏(小說家) 王 手(小說家) 張 楚(小說家) 弋 舟(小說家) 哲 貴(小說家) 喬 葉(小說家) 盛可以(小說家) 計文君(小說家) 東 君(小說家) 朱山坡(小說家) 田 耳(小說家) 斯繼東(小說家) 孫 頻(小說家) 蔡 東(小說家) 馬小淘(小說家) 馬金蓮(小說家) 甫躍輝(小說家) 雷 默(小說家) 背 景 2020年8月19日,在《江南》雜志社主辦的第六屆郁達夫小說獎審讀委會議上,評論家王堯直言,以他的閱讀和觀察,當前小說總體上并不讓人感到滿意,認為小說界需要進行一場“革命”。
-
今天,小說如何革命? ——關于小說革命的專題討論之一(上)
主持人 張 莉(評論家) 觀察者(排名不分先后) 李敬澤(評論家) 賀紹俊(評論家) 王 堯(評論家) 邱華棟(小說家) 洪治綱(評論家) 鄧一光(小說家) 邵 麗(小說家) 楊慶祥(評論家) 徐則臣(小說家) 須一瓜(小說家) 魯 敏(小說家) 王 手(小說家) 張 楚(小說家) 弋 舟(小說家) 哲 貴(小說家) 喬 葉(小說家) 盛可以(小說家) 計文君(小說家) 東 君(小說家) 朱山坡(小說家) 田 耳(小說家) 斯繼東(小說家) 孫 頻(小說家) 蔡 東(小說家) 馬小淘(小說家) 馬金蓮(小說家) 甫躍輝(小說家) 雷 默(小說家) 背 景 2020年8月19日,在《江南》雜志社主辦的第六屆郁達夫小說獎審讀委會議上,評論家王堯直言,以他的閱讀和觀察,當前小說總體上并不讓人感到滿意,認為小說界需要進行一場“革命”。
-
何平:在“文學不革命”時代寫作
在“第六屆郁達夫小說獎審讀委會議”上王堯教授提出小說界需要進行一場“革命”的必要,而且以為新的“小說革命”已經在悄悄進行中。
-
青年寫作與地方性
環視當下的青年創作,無論是五四現代文學意義上的地域性,還是彌散在小說空間中的強烈地方色彩,“地方性”依然構成這代人寫作的重要辨識維度。
-
他者·理論·異國情調:新歷史主義文論中的“中國”
摘要:新歷史主義文論解構了歷史哲學并重構了歷史敘事學,改變了中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思維方式。
-
“小說”何以呈現“現代”世界“總體性”
“人”存在于“世界”之中,但“世界”之于“人”卻又無可捉摸。
-
“文學終結”之后的文學理論何處去?
摘 要 隨著影像文化興盛而促發的“文學終結”之說,引發了人們對于文學理論命運前途的思考:以探究文學的本質為旨歸的文學理論是否也會隨之走向終結?文學理論是對文學和文學批評的本質進行反思,是一種對所有批評實踐的預設進行質疑、發問的“元批評”視角。
-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新農民”
這篇文章源自“青年批評家沙龍”的討論話題。
-
青年寫作:細語的眾聲
今天(2020年11月14日)是第二屆“鐘山文學之星”頒獎的日子,這個獎是獎給35歲以下的青年寫作者。
-
當代小說的創新空間還有多大?
“銳話題”是《時代文學》雜志 2021年開設的新欄目,每期選擇一個文學界正在熱議,或具有前沿性、能引起普遍關注的話題,邀請國內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作家、 評論家參與討論。
-
小說之道是對現實睜大想象的雙眼
小說是一個世界,它平行于我們的現實世界。
-
新詩寫作要體現時代性和人民性
這些年來,詩歌活動非常活躍,詩歌文本也是蜂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