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的精神出路
時 間:2020年10月13日 地 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第一會議室 主 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 主講人:嚴家炎 主持人:李建軍 與談人:劉躍進、黎湘萍、董炳月 發言嘉賓:趙稀方、吳光興、陳定家、施愛東、張重崗、譚佳、彭明哲 李建軍(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當代室主任、研究員):嚴老師是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
-
劉火:碎片化時代長篇小說的可能與空間
一 當一切事物都成為碎片,并且這些碎片散布到我們的四周,而且遠離我們群組,任意飄浮;最讓我們不安的是,彌散四周的碎片,背離我們的預期,藐視我們的存在。
-
繁榮非虛構文學要有問題意識
自2010年《人民文學》開辟專欄大規模倡導非虛構寫作以來,中國非虛構文學十年間經歷了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的持續升溫,展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  非虛構文學2021-03-10
-
黃發有:當代文學史視野中的審稿意見
審稿意見是編輯出版部門對來稿質量好壞以及是否刊發、出版做出明確判斷的評價意見,大都寫在格式化的審稿單上,或者以書信、電子郵件的形式與作者交流,作為工作文件的審稿意見大部分都沒有公開。
-
鐵凝、王安憶、遲子建為什么是獨特的
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爆炸,文化多元。
關鍵詞:  女性文學2021-03-09
-
東北文藝需要“復興”嗎?
今年在疫情下“就地過年”原則和高票價聯手催生出的“史上最強春節檔”中,由雷佳音、董子健主演的電影《刺殺小說家》讓人印象深刻。
-
性別議題還能給當代文學帶來什么?
編者: “銳話題”是《時代文學》雜志2021年開設的新欄目,每期選擇一個文學界正在熱議,或具有前沿性、能引起普遍關注的話題,邀請國內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作家、評論家參與討論。
-
如何開展建設性的文藝評論?
3月1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報》社聯合主辦的文藝評論座談會在京舉行。
關鍵詞:  文藝評論2021-03-03
-
當下軍旅長篇小說新的表現方式與敘事空間在何方?
當代文學史中,軍旅文學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存在,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或不同的文學思潮中從未缺席。
-
話題探討:“書評的品格”
編 者 朱光潛曾說:“欣賞一首詩就是再造一首詩;欣賞一部書,如果那部書有文藝的價值,也應該是在心里再造一部書。
-
中國“非虛構”與“非虛構”中國
欄目:思無止境 何平、金理、淡豹、李依蔓、田豐、吳琦、梁鴻、呂正、袁凌、鄭少雄、項靜、康凌、葉子、方巖、韓松剛、汪雨萌、何同彬等作家、編輯、學者,以“中國‘非虛構’與‘非虛構’中國”為主題展開討論。
-
汪政:誰來講文學課?——從一篇深度報道談起
年近歲末,又到了盤點一年文學業績的時候,各種年度獎與排行榜競相登場。
關鍵詞:  文學課2021-02-23
-
王晴飛:經驗、文學與“無窮的遠方”
當我們談論如何面對經驗,尤其是新經驗時,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真正地認識經驗,或者說人是否能夠真正地認識自己和世界。
-
親密有間的“原生家庭”
又是一年春天。
-
“求新求變”:文學永恒的內在趨動
關于“新經驗與文學敘事的模式新變”的議題,我反而更愿意從“舊”開始,從文學史的角度對此進行審量——因為文學在它漫長的歷史更變中一直會面對“新經驗”,不斷出現和變化著的新經驗,哪怕這種新經驗可能在后來更大的變化中似乎不值一提,不過是新修的官路上跑過了一輛或幾輛由四匹馬共同拉著奔跑的馬車。
-
“文學”概念的歷時涵化及中西會通
作為語言藝術的指稱概念,“文學”之謂,世皆稱用,而源變生成一直語焉不詳。
-
劉大先:經驗變革與文學變革
劉慈欣在《三體》中提到過一個“農場主假說”:農場里有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11點來給它們喂食。
-
重建文學批評的坦率
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即新時期文學的第一個10年,以“傷痕文學”開始,中國的當代文學進入了它的黃金期。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1-02-05
-
文學的天空與“部落”
無論文學天空的邊際線如何變化,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來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既是某種新的文學形態和 “部落”能否進入文學天空的通行證,也是文學為自己的邊界畫出的一道紅線。
-
李松睿:走向粗糙或非虛構?
凱瑟琳與伊莎貝拉之間的友誼,一開始就很熱烈,因而進展得也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