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帆:站在動蕩世界的交匯點,我們如何耐心地剖析一部超長篇文本?
一位主編朋友介紹這部長篇小說讓我看,因為忙著搬家一直擱置了,我奇怪這部小說居然請過那么多名家開過研討會,卻沒有人寫過真正意義上的評論文字,思忖再三,頓悟原因有二:作為單部長篇小說,洋洋灑灑近70萬字的篇幅,已然超出了一個進入21世紀新時代閱讀者的閱讀耐心,讓一個習慣了快速閱讀的人花上一個星期去讀一部情節并不緊張,描寫并不是處處出彩的小說,那是需要足夠耐心的。
-
現代詩人新論:主體性的正面形塑
● 摘 要 詩歌文本的構成,比一般文類更多植入詩人主體性。
-
蔡家園:鄉村題材創作的突圍
毋庸諱言,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鄉村題材創作居于特殊地位。
-
當代中國語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內容提要 關于“科學幻想小說”內部科學性與文學性的關系,學界大多在理論層面展開辯駁,而在歷史語境中考察科幻概念的生成與影響,則是更具開拓性的嘗試。
-
周榮:把你種在這片土地
不妨將2018年的“匿名作家計劃”視為雙雪濤、班宇、鄭執三人的一次“集體出場”,盡管這次“集體出場”純屬偶然——因為是“匿名”,所有參賽者都不以真名出現,在大獎揭曉前,彼此互不知情。
-
非虛構寫作:獵奇,異常新聞還是社會學研究?
非虛構作為一個概念,從美國被引進到中國大陸,最早應該可追溯到1980年。
-
當代廣西鄉土敘事探微
縱觀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史,廣西文學始終與國內文藝的大思潮保持著或隱或顯的共振關系,其中難以合流與化約的剩余物,便是異質性的所在。
-
復雜性科學能否解釋文藝作品?
美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從來都不是小眾觀念,相反,歷史上自然觀和文藝觀統一才是主流。
-
崔昕平:當代文學場域中的兒童文學走向
一方面,沒有足夠明晰的、基于作家主體的思想認識與精神灌注,不足以支撐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穿越時代的典型意義。
-
劉笑偉 栗振宇:寫在“長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際
原標題:向著榮光與夢想——寫在“長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際 當《解放軍報》“長征”副刊標記到“第5000期”字樣的時候,一個醒目的路標又在我們眼前高高矗立。
-
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如何守正創新出精品
主持人:張鵬禹 胡雪慧 嘉賓:(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東 西 廣西作家協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耳光響亮》《篡改的命》等,曾獲魯迅文學獎 范 穩 云南作協主席,著有《水乳大地》《悲憫大地》等作品15部。
-
張檸:作為審美理想的文學“新人”形象
摘要:廣義的“新人”指作家通過藝術創造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性的人物形象。
-
“非虛構”在中國的可能
當下中國“非虛構”寫作在2010年前后由《人民文學》雜志倡導出場,區別于“虛構”,也區別于傳統意義的“報告文學”。
-
曾攀:回到“問題”本身——文化尋根與百年中國文學
01 韓少功在《文學的根》里,提出了他的“尋根”之問:“絢麗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其更是不無焦灼地提出“那么浩蕩深廣的楚文化源流,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中斷干涸的呢?都流入了地下的墓穴么?”【1】這樣的發問,成為了尋根文學的發軔。
-
新中國文學“新人”創造的文學史期待
摘要:創造新中國文學“新人”是當代文學發展中的一個突出要求和重大主題。
-
畢日生:AI文學情感是一種“人工情感”
我們正處在最好的時代,我們正處在最壞的時代。
-
城市文學:寫出城市的精氣神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
宋時磊:人工智能文學應有怎樣的寫作倫理?
1985年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領取耶路撒冷文學獎時,在演講中引用了那句知名的猶太諺語“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拉伯雷有一天突然聽到了上帝的笑聲,歐洲第一部偉大的小說《巨人傳》就呱呱墜地了,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
-
也說中國文學的自覺
開欄的話 爭鳴,素來是學術的正途。
-
馬敘:關于散文寫作的虛構邊界問題
近年來,國內散文界一直就散文寫作中的真實與虛構之爭,各執一詞。
關鍵詞:  散文寫作20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