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歷史風云 凝聚現代經驗
摘要:本文通過對“鐵西三劍客”到 90 高齡之徐懷中等不同代際作家的寫作取向考查,勾攝出當下文壇的一種普遍現象,通過“向后看”和“長時段”,回望歷史風云,凝聚現代經驗,以當下為節點,回首改革開放時代的 40 年,共和國建立 70 年,和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百年乃至反顧更為深遠的歷史時空。
-
故事概念的轉變與中國故事學的建立
摘要:四部分類中的“故事”并不是一個文學概念,而是歷史概念。
-
“從中國出發”思考當代文學
前30年當代文學需要直面的“局勢” 我在《書寫“中國氣派”——當代文學與民族形式建構》一書中主要討論1940-1970年代的中國文學。
-
晚上10點,為俗常生活增添一點浪漫夢想
很多古老事物因網絡而獲得了新的活力,詩歌是其中之一。
-
“永恒的青春在樹林里”
喬治·亨利·波頓為霍桑小說《紅字》畫的插圖 亞瑟·拉克姆為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畫的插圖 作為人類學的重要母題和原始場景之一,森林象征著富饒、深邃和遙遠,令人油然生出向往之情。
-
新媒介信息時代的文學傳播及其反思
摘要:新媒介和數字信息技術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學空間場域,不僅建構了文學傳播新的樣態和格局,也給文學傳播帶來了新的困境和挑戰。
-
吳佳燕:后疫情時代的小說創作思考札記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這句話在2020年被頻頻刷屏撫慰人心。
-
李蔚超:尋找黑鏡之外的光與路
從“永恒”危機的現代 到消失美學的時代 僅以短暫的21世紀的前二十年來看,自媒體(We Media)從誕生起就以超出人們想象的速度自我革新、互競淘汰、縱深繁衍,它們效仿人類組織、生活和交際的既有模式,與此同時,像自19世紀起人類創造的主流媒介一樣,它們居于接收者和內容的中間,影響著兩翼雙方。
-
“故鄉”修辭與中國當代經驗書寫
摘 要 “還鄉”是一種古老的文學題材,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壇上的還鄉記創作逐漸興盛。
-
張桃洲:重思新詩的“標準”
新詩的“標準”是一個看似陳舊不堪的話題。
關鍵詞:  新詩2021-04-10
-
新生代文藝批評的“缺席”與“在場”
1. 不同年齡階段人的代際差別,也會演化成文化的差別。
關鍵詞:  文藝批評2021-04-09
-
吟誦鄉愁詩句,慰藉思鄉之情,建設美麗鄉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文學視野里的鄉村振興:活著之上的光亮與正信
我們對鄉村越來越隔膜以至缺乏想象了嗎?我們以城市為標準而認定的城鄉“差距”,并不是多元化“差異”,是否誤導我們所瞻望的未來?那些離土的人,不愿回望回去的人,停留在他們心中的鄉土世界,只剩下模糊的記憶還是再次迸發鄉土實踐的激情?起初,我是帶著這樣的疑惑走進那些村莊的,而舊有的鄉土經驗生成也在真實的走訪中被打破。
關鍵詞:  鄉村振興2021-04-03
-
李云雷:我們為什么要講故事?
最近出現了不少以“故事集”命名的小說集,比如“某某小鎮故事集”“某某志怪故事集”“某某幻想故事集”“某某城郊故事集”,等等。
關鍵詞:  故事2021-04-02
-
孟繁華:如何面對當下文學批評的困局
當下的文學研究和批評,被一種巨大或莫名的迷茫所籠罩,既沒有方向感,也缺乏有力的理論和方法。
-
論作家的自反批評
摘要:自反批評是一種作家自我觀照的批評。
-
研究作家作品,也要研究批評家
縱觀百年來文學批評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文學批評家對整個時代的文學創作甚至是思想觀念的現代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批評家2021-03-31
-
小時代與新理想主義精神
01 意義的確應該從目的轉向過程 1990年代的時候,我讀到了現在已去世的史鐵生先生的作品,其中最讓我震撼的,是《我與地壇》。
-
從“地域”認識“世界”
許多時候,“地域寫作”不過是外界為了方便于辨識而貼在一個詩人身上的標簽,或者就是詩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辨識度而主動出示的一個標簽。
-
【觀察】公版書之我見
公版書與出版品格 路英勇 談論公版書,并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
關鍵詞:  公版書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