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與一個學科——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四重奏
曾國藩說:“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2025-05-08
-
謝鐵驪與《早春二月》
今年是中國著名導演謝鐵驪誕辰100周年。
2025-05-08
-
求知以望道——林辰藏書小記
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魯迅博物館參與《魯迅研究動態》的編輯工作。
2025-05-08
-
筆墨星辰下的北平抗戰
當古老的城墻染上戰火的硝煙,北平的抗戰歲月在文化人的筆端,化作了一部泣血的長卷。
2025-05-07
-
“益世小品”中的青島文人剪影
1935年3月18日至20日,天津《益世報》“語林”副刊第911、912、913號連續登載號外,預告了“益世小品”周刊的誕生: 語林的號外:益世小品 預定本月二十四日創刊 撰述者:老舍,洪深,趙少侯,周學普,臧克家,徐中玉,陸新球諸先生。
2025-05-07
-
金兆梓與古籍整理出版
金兆梓(1889—1975),字子敦,著名語言學家、文史學家。
2025-05-07
-
姜亮夫先生與“敦煌學” 講習班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科學的春天”到來,大學及研究生招生和教學逐漸走上正規,學位制度的實施,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2025-05-07
-
奇作家周楞伽和奇書《哪吒》
《哪吒2:魔童鬧海》自上映以來,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神話,如今更是鬧到“海外”,在全球范圍內方興未艾。
2025-05-06
-
聽炮檢書:柳詒徵1927年的選擇
最近出版的《柳詒徵1927年日記》(趙岳、張嬌嬌整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版)十分令人期待,買來之后,我當即快讀一過。
2025-05-06
-
茅盾為錢玉如取筆名
遙遠的愛 西湖,你可記得我? 郁茹作品選 郁茹(1921—2025)原名錢玉如,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諸暨三江藻村。
2025-04-30
-
錢穆與熊十力、梁漱溟交往始末
錢穆與湯用彤的交往,多為學人所知,并有專文闡述。
2025-04-30
-
孫中山與五四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寓居上海的孫中山備受鼓舞,稱贊“此種新文化運動,實為最有價值之事”。
2025-04-30
-
舊京三大書市軼事
一年一度的北京春季書市又開幕了。
2025-04-29
-
鄒韜奮自討苦吃
1932年11月,身為《生活》周刊主編的鄒韜奮打算利用業余時間,編譯紅色書刊《革命文豪高爾基》。
2025-04-29
-
榆蔭碩且密,披襟待薰風
2024年1月24日,史學大家戴逸先生離開了我們。
2025-04-28
-
“現實的葛藤”——以 20 世紀 30 年代“莎士比亞化”的譯介為中心
摘要:“莎士比亞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標識性概念,它的譯介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曾引起熱議。
2025-04-28
-
雙鑒樓與傅增湘的古籍守護之道
傅增湘(1872——1949年),字潤沅,又字沅叔,別號藏園居士、藏園老人、雙鑒樓主人等,四川江安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藏書家、版本學家、目錄學家。
2025-04-28
-
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香港記憶
中國現代文學館自1985年1月5日成立以來,始終肩負著保存中華文學記憶的重要使命。
2025-04-27
-
為民族吶喊的抗戰強音——重溫李樺抗戰木刻《怒吼吧!中國》
美術創作如何凝聚民族精神力量?近期,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一場小而美的展覽——“星火歸聚:現代版畫會與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通過一件件作品與文獻,緩緩拉開抗戰美術的序幕,帶領觀眾回到新興木刻運動蓬勃興起的年代。
2025-04-27
-
陳子善:一種很有趣味的嗜好
葉靈鳳制作的“靈鳳藏書”藏書票 葉靈鳳這個名字,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已經不會感到陌生了。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