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梆子老太》:關中鄉村浮世繪
一個人的生活軌跡,既有性格即命運的因素影響,更難以擺脫時代的潛移默化與造化弄人。
2025-02-08
-
《五味》:三餐有味,四季有景
中國人愛吃,也愛談吃。
2025-02-08
-
《華文文學譜系與家國想象》:作為方法的“華文文學”
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得益于國際環境的影響與國內學術思潮的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的視野逐步延伸至臺港澳地區,并關注到海外華人的文學創作,“臺港文學”“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由此也逐步拓展為一個新興學科,歷經約半個世紀的發展,已在學科布局、學者數量、研究機構、知識脈絡等方面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系與架構。
2025-02-08
-
孫頻中篇小說《地下的森林》:創造性審美意象的解構與重建
山西是產煤大省,上世紀九十年代,小煤窯、大煤礦和渾身黑煤面只露白眼仁轉動和一笑滿口白牙的礦工隨處可見。
2025-02-07
-
《黃渤海記》:“海之子”發出的新時代之聲
以海洋和海洋文明為審美對象的文學創作,是新時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5-02-07
-
時代標簽與標簽下的心靈圖景——讀裘山山《綠挎包》
《綠挎包》講述了一個無愛婚姻的故事,敘述者是“我”,敘述對象是“我”的公公婆婆。
2025-02-07
-
新時代文學影視轉化中的英雄書寫
新時代中國文學和影視劇中的英雄主義在延續傳統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展現出許多新特質,是一種更具包容性、差異化和主體感的中國精神。
2025-02-07
-
索南才讓《姐妹花商店》:詩意草原上的情感糾葛
草原上的人會擁有怎樣的風情生活?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又形成了怎樣的掙扎?正如索南才讓所說:“這些商店的激情被我忽略了,它們遭受的困苦和快樂都應該與我們休戚相關。
2025-02-07
-
《看得見的東北》:伐木時代后,該怎樣書寫東北林區生態?
李青松堅持生態文學創作長達30余年,是中國當代生態文學領域中重要的生態報告文學作家。
2025-02-07
-
穿越百年時空,縱覽文學中的北京鏡像
編選一部反映北京風土人情和社會生活變遷的文學佳作集,是很多熱愛北京因而希望對北京能有比生活直感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的讀書人都曾有過的念頭。
2025-02-07
-
“目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讀劉可風的《柳青傳》
讀劉可風的《柳青傳》后,我為柳青畫了四幅像。
2025-02-07
-
以精準建構激發華文文學新能量
2016年,在福州召開了“劉登翰教授學術志業六十年”研討會,我寫了一篇小文《個人的研究釋放了學科的能量》。
2025-02-07
-
女性情誼和美美與共 ——評和曉梅的短篇小說《花樓》
《花樓》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女性文本,作者在對拉姆金和“我”少女情誼的回憶中,講述了女性之間復雜纏繞的情感,摹寫了青春期獨特的情緒特征,內省了人性黑暗里的駁雜難辨,洞察了女性情誼面紗下的幽暗心理,以及回望成長的懺悔與救贖。
2025-02-06
-
溫穎妍:在市井邊緣中鉤沉情與義
據作者本人所言,《蘇屋邨的阿鳳》屬于其“香港三部曲”中尚未完篇的第三部曲的第一部分。
2025-02-06
-
何人不起故園情——讀張雪云散文集《青寨》
張雪云《青寨》中展現的一幅幅鄉村圖畫,正是我心中向往的故鄉模樣。
2025-02-06
-
丁小寧:問題意識與想象力
對一個青年作家來說,成熟寫作的開始,常源于找到一個好的創作主題,丁小寧于2022年、2023年發表在《收獲》上的兩篇小說《我以為我是人》《我以為我是佛》即是如此。
2025-02-06
-
徐衎小說的蝶變:“郊寒島瘦”繪成的個人心靈史
讀徐衎2019年以來的小說創作,我大吃一驚。
2025-02-06
-
斯人風范 山高水長——讀袁學駿《賈大山小說審美研究》
近日,河北作家袁學駿撰寫的《賈大山小說審美研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
2025-02-05
-
賦予歷史流動的聲音——讀長篇小說《空城紀》
西域,或是更為遼闊的邊地,不僅意味著地理的疆界,也是另一種文化形態與文明痕跡的象征。
2025-02-05
-
《光域里》:找尋詩歌和科技的交匯點
王學芯的詩集《光域里》是他詩歌寫作方向調整的繼續和升華,也是他身處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時代的藝術探索和寫作實踐,全面檢驗了詩人的立場和觀點,也驗證了作品的純度和力度,給讀者帶來一種沉浸式審美體驗。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