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剛:日本社會與華人科幻文學
一.信息時代與孤獨 郝景芳在《孤獨深處》序言中寫道:“《孤獨深處》的書名,源于我對科幻小說的感覺。
-
印度青年的野心與狂亂
《印度青年狂想曲》主要記錄了作者司妮達·普拉姆(Snigdha Poonam)2014年至2017年間對印度青年的觀察,聚焦了形形色色的年輕人:靠聳人聽聞的標題黨新聞博取流量、試圖“領導人類、領導火星”的網絡創業者;打雞血的勵志英語培訓師;將保衛印度教民族主義作為人生價值的憤青;北方邦阿拉哈爾巴德大學首位競選學生會主席的女學生……這些年輕人主要集中在經濟更為落后、文化更為保守的北印度,普拉姆走出德里這樣的“一線城市”,將目光置放于中央邦商業中心印多爾(Indore)、賈坎德邦首府蘭契(Ranchi)等“二線城市”和村鎮地區,她所觀察到的人物也便帶有更多底層特色和普遍性。
關鍵詞:  《印度青年狂想曲》2021-12-02
-
90后巴基斯坦女詩人的“月亮”
努爾·烏納哈1997年出生于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成長于歷史名城塔塔城,現在在卡拉奇工作和生活。
關鍵詞:  努爾·烏納哈2021-12-02
-
當一個女人突然開始吃素
“初次見面時,我并沒有被她吸引。
2021-12-02
-
94號公路與《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寒風凜冽,雪卻一直沒有落下來。
關鍵詞: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2021-12-02
-
一部中國學者撰寫的契訶夫評傳
《契訶夫的玫瑰》顧春芳 著 譯林出版社 契訶夫生前曾經開玩笑說,他的作品人們最多讀七年,然后就會被遺忘。
關鍵詞:  《契訶夫的玫瑰》2021-12-02
-
愛永遠不能被定義 只能在故事里慢慢體會
“也許,愛永遠不可能被定義,它只能在某個故事中被慢慢體會。
-
諦視光的中心,那一片寂靜
T.S.艾略特在1961年為利茲大學的畢業生作了一場題為《批評批評家》的講座,他列出四種不同類型的批評家:以批評為生的職的批評家、偏重個人情趣愛好且善于發掘的“辯護人”式批評家、理論型的學院批評家、身為詩人的批評家。
-
那個名叫維特的少年在讀些什么
德語文學中容易讓讀者產生親近感的作品不多,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可以算上一部。
關鍵詞:  《少年維特之煩惱》2021-11-20
-
村上春樹的時間之書
村上春樹已經年過七十了,雖然早就知道他生于1949年,卻無法把他跟“衰老”這個詞聯系在一起。
-
70歲村上春樹寫《第一人稱單數》,仿佛他“永遠不老”
當我在朋友圈分享已經七十歲的村上春樹新書《第一人稱單數》的閱讀感受時,許多朋友都表達了對村上年輕的恍惚感,原來不知不覺中,曾經那個讓我們迷戀不已的《挪威的森林》作者已經進入老年。
關鍵詞:  村上春樹寫2021-11-18
-
古爾納《多蒂》:“中國公主布杜爾”的文化深意
《多蒂》(Dottie, 1990)是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1948-)的第三部小說。
關鍵詞: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2021-11-12
-
流動性視閾下的新地域主義——安妮·普魯小說中的地方與全球化
摘 要:當代美國作家安妮·普魯是全球化時代 “新地域主義” 文學的代表。
關鍵詞:  安妮·普魯2021-11-10
-
糖匪:評《克拉拉與太陽》
顯 明 所以,那些事早已經被顯明。
-
“向一切偏見宣戰”
作為浪漫主義運動先驅,斯塔爾夫人(1766-1817)是與歌德、席勒齊名的歐洲文化名人。
-
漂浮的世界里 當生命轟然倒地
諾特博姆 年輕時,他很瘦,有著典型荷蘭人的窄臉龐,頭發柔軟彎曲,眉毛濃黑,鼻子堅挺呈45度角。
關鍵詞:  諾特博姆2021-11-08
-
《堂吉訶德沉思錄》:奧爾特加哲學思想的文學表達
《堂吉訶德沉思錄》是20世紀西班牙知名的思想家何塞·奧爾特加·伊·加塞特出版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在奧爾特加的思想體系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
“真的惡聲在那里?!”——讀《波德萊爾與中國》
夏爾·波德萊爾(1821—1867),作為西方現代詩的鼻祖,以一部《惡之花》,改變了世界詩歌的走向,持續性地引發“新的戰栗”。
關鍵詞:  波德萊爾2021-11-02
-
“背叛”與“回歸”之間的文學與人生
1980年代以來,國內出現過兩次“昆德拉熱”,關于作家的作品、寫作關鍵詞甚至作品改編的電影都成了討論焦點,但是對于作家本人卻知之甚少。
關鍵詞:  《昆德拉傳:一種作家人生》昆德拉2021-11-02
-
愛的追尋——論拉什迪的新作《吉訶德》
內容提要 薩爾曼·拉什迪的新作《吉訶德》揭示了在一個異化的世界里,眾生如何以愛聯結彼此,具有人文主義關懷的文學如何成為喚醒愛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