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軌道號》:科學之美盛放的童年景象
《中國軌道號》,吳巖著,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12月,35.00元 《中國軌道號》是吳巖面向兒童讀者創作的小說新作。
-
王諾諾:虛構邊界與《不眠之夜》
我閱讀吳霜的《不眠之夜》時,恰逢電視劇《美麗新世界》上線。
關鍵詞:  《不眠之夜》2021-01-28
-
對于被神話化的人工智能不必過度恐懼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極為艱深而復雜的技術,近年來引發了社會各類人群的圍觀,而相關的討論卻較少涉及其技術原理,較多涉及的則是其給人自身以及人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
姚利芬:技術啟蒙、類型化寫作與多元化美學
題記 人工智能、太空、外星人題材是2019年兒童科幻文學創作的重點。
關鍵詞:  兒童科幻2021-01-21
-
科幻能否繼續帶給我們驚喜
年輕而活躍的創作力量,有足夠的潛力淬煉出獨特、多元的寫作風格。
-
《摘星》:科幻的美來自科技本身
原標題:科幻的美來自科技本身 付強的《摘星》是一部非常好的科幻小說,也是難度很大的一個科幻小說,因為一般人寫不到這個程度。
-
《犼先生》:中國故事的科幻宇宙
原標題:中國故事的科幻宇宙 作家喬華的處女作《犼先生:錦繡離人》(以下簡稱《犼先生》)是一部構架龐大、具有宏大敘述視野的科幻作品,讓凜冽鋒利的科幻故事呈現出雅致古典的中華氣質。
-
打開世界科幻之門的叢書
當下的人類,身處一個變化極快的時代,信息爆炸產業飛速迭代,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曾經聽起來很“科幻”的詞如今已經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
王欽:人工智能時代的潛能和文學
日本昭和時代最重要的批評家之一小林秀雄在1959年寫的一篇題為《常識》的隨筆中,介紹了愛倫·坡于1836年發表的小說《梅澤爾的象棋手》。
-
姜振宇:科幻能否繼續帶給我們驚喜
年輕而活躍的創作力量,有足夠的潛力淬煉出獨特、多元的寫作風格。
-
在時代巨變中追尋中國科幻的“原力”
劉慈欣與他的《三體》 資料圖片 回顧中國科幻的發展歷史可見,20世紀初在時代的巨變中,中國科幻從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類進步的夢想中汲取了“原力”,并融合了民族的英雄氣概和國際主義精神;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劉慈欣將之發揚光大,寫出了中國氣派的“星空浪漫主義”,激勵我們奮勇前行,也使中國科幻走向世界。
-
周群:卞毓麟科普作品及創作思想教育價值探析
當前,雖然學校乃至全社會對中小學開展科普教育的意義已達成共識,近幾年也陸續展開了一些研究,但對一線老師來說,圍繞科學閱讀產生的“為什么教”“教什么”“用什么教”和“怎么教”的問題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決。
-
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開發AI能力極限
前不久,一段熱舞視頻引發不少人的圍觀和討論。
關鍵詞:  人工智能2021-01-13
-
姜振宇:科幻“軟硬之分”的形成及其在中國的影響和局限
姜振宇,浙江衢州人,浙江大學出版學本科畢業,中國社科院文藝學碩士,2015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
-
科普閱讀與出版的黃金年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它對世界的沖擊,有目共睹。
-
回到《弗蘭肯斯坦》,尋找科幻最初的魅力
要說這幾年最有話題性的影視、文學類型,恐怕非科幻莫屬。
關鍵詞:  《弗蘭肯斯坦》2021-01-06
-
超越疫情的橋梁——《科幻世界》與中日科幻交流
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科幻世界》這本雜志和它主導的科幻活動,以及其品牌之下的科幻圖書“視野工程”在中日科幻交流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我的一些期望。
-
如何讓青少年學生“想象力跟得上科技”
日前,《北京青年報》刊發了一篇題為《“想象力跟不上科技”當反思功利教育》的署名文章。
-
《中華少年行》創作談:云上夢想
登秦嶺牛背梁時逆流而上,把溪流甩在身后,前方的山中便是雨落和密云。
-
王挺:以科幻之筆,書寫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篇章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歷史人文淵源深厚,一直以來互為重要的文化貿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