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說科幻文學具有使命感
21世紀,由于我國具有了較為成熟的出版業和新銳的作家群體,促成了我國科幻文學的快速發展。
-
科幻文學中的歷史主義、現實主義與未來主義
在時間定位上,科幻文學的重要特色是以科技為參照系融通歷史、現實與未來。
-
科幻小說“入眼難入心”,語言是關鍵
2020年末,江西一所圖書館的兩個機器人為爭搶粉絲而吵架的視頻被送上熱搜。
關鍵詞:  科幻小說2021-04-28
-
鄭文光:談談科學幻想小說
編者按 《談談科學幻想小說》發表于1956年第3期《讀書月報》雜志,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本土科幻作家探索科幻文類的重要理論成果。
-
解鎖未來:當代中國科幻小說中的“希望”設定
內容提要 未來構成了中國科幻展開書寫的前提。
-
《克拉拉與太陽》:世界千變萬化,愛能抵擋苦難
“你相信有‘人心’這回事嗎?我不僅僅是指那個器官,當然嘍。
-
對機器人的恐懼與愛:從瑪麗·雪萊到石黑一雄
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的瑪麗·雪萊在那部哥特恐怖小說《弗蘭肯斯坦》里塑造了兩個角色:狂熱的生物學家弗蘭肯斯坦和他的造物——一個比“活轉人世的木乃伊”還要丑陋可怕的怪物。
-
王瑤:從“小太陽”到“中國太陽”
王瑤,筆名夏笳,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副教授。
-
徐雁龍:科學普及?不,應是科學傳播
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經達到10.56%,在“十四五”新的目標牽引下,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也要步入新發展階段。
-
王瑤:鐵籠、破壁與希望的維度
王瑤,筆名夏笳,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副教授。
-
陳舒劼:“黑暗森林”還是“自由人聯合體”
摘 要 科技之于人類共同體的影響既是當前的重要現實,也是中國當代科幻想象的重要主題。
-
王瑤:當代中國科幻與“民族化”議題
原標題:王瑤:火星上沒有琉璃瓦嗎?——當代中國科幻與“民族化”議題 王瑤,筆名夏笳,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副教授。
-
《觸摸星辰》:科幻or玄幻?
在這疫情又開始抬頭的一月,我看完了《觸摸星辰》。
-
劉慈欣:請把對待星空的善意,轉向地球上的人類同胞
本文系科幻作家劉慈欣為《三體》英文版撰寫的后記,作者說: 面對宇宙,人類顯示出幼稚和善意,它們揭示了一種奇特的矛盾:在地球上,人類可以踏足另一塊大陸,可以不假思索地通過戰爭和疾病毀滅同類文明。
-
在科幻敘事中,現實的戲局不分晝夜
“人工智能編劇(在黑暗中說):這才是故事的高潮。
關鍵詞:  科幻敘事2021-04-01
-
新世紀網絡科幻小說的“后人類敘事”
一 科學技術的“迭代”發展已經將人類社會帶入某種“后人類狀況”。
-
《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看得見的未來
2020年5月,由科幻作家劉慈欣授權,北京漫傳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組織創作的《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來到讀者面前。
-
在科幻的世界,發現特殊的鄉土
時下多數的科幻作品在天馬行空的世界中擁抱宇宙萬象——外星生物、星際漫游、人工智能、時空穿越這些熱門元素無一不令人震撼。
-
江波:科幻創作中模糊的邊界
原標題:模糊的邊界 江波 幻想文學從古到今都存在,在蠻荒時代,它的主體表現是神話和傳說,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它以不同面目出現。
-
魂兮歸來:科技時代的失根與尋根
《移魂有術》書影 《緝魂》電影海報 江波是中國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長期聚焦于太空探索、生物基因和人工智能題材,其作品想象宏闊深邈,情節跌宕起伏,技術細節嚴謹綿密,充滿科技的骨感與魅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