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佛互攝與“新文學”的方向——論1940年代廢名文學觀念的形成
1948年11月7日,朱光潛、馮至、沈從文、廢名等人在北京大學以“方向社”之名舉行了“今日文學的方向”座談會。
關鍵詞:  廢名2022-08-10
-
杜甫的“西嶺雪圖”
去年,我因用“詩論”寫了《以杜甫詩論淺析沈鵬書法的“別開異徑”》,沈鵬先生評價道:“建春君以杜甫詩論詮析拙作,堪稱獨到,具有創造性思維。
-
夏承燾的學術與生活世界
夏承燾1929年4月8日日記,記收到梁任公先生家屬信,“先生嘗謂戰士死于沙場,學者死于講座,竟以身驗斯言矣”。
關鍵詞:  夏承燾2022-08-08
-
金克木:讀書學問于身有親
數年前,忘記讀一本誰的通信集了,其中有兩段話,意思極好,就抄在了本子上:“學問、邏輯是一障,文字是一障,名詞是一障,要能于此斬關而過,始得學問于身親耳。
-
嘆息與頓悟——論昌耀晚期不分行作品的剩余快感
本雅明在閱讀列斯克夫的作品時,區分了兩類“講故事的人”:水手和農夫。
關鍵詞:  昌耀2022-08-03
-
“詩”與“思”的合唱——鄭敏先生祭
鄭敏先生以102歲的高齡辭世,成為中國新詩史上年齡最大的詩人。
關鍵詞:  鄭敏2022-08-03
-
新找到的陳忠實的六封信
陳忠實(左)與何啟治(右)登上《藝術人生》共話《白鹿原》(攝于2006年) ▌發現六封信的驚喜 在壬寅初春,我在塵封多年的紙箱里發現了《白鹿原》作者陳忠實寫給我的六封信,給了我意外驚喜。
-
周立波:關于“山鄉巨變”答讀者問(《人民文學》1958-07)
著名作家周立波代表作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在《人民文學》1958年1至6月號連載推出,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
2022-07-28
-
通往史詩性創作的道路上
作家書信作為一種重要的史料,保存了特定時期文學生成的生動側面與鮮活記憶。
-
劉福春:鄭敏文學年表
1920年7月18日 (農歷六月初三)出生于北京。
2022-07-26
-
陳漱渝:“一味黑時猶有骨”——聶紺弩先生印象
他膚色黝黑,顴骨隆起,背佝僂著,說話時底氣不足,有時還哮喘,但雙眸炯炯有神,好像能穿透世間萬物。
-
民國“女神”林徽因的真實人生
前些年流行“民國范”的時候,關于林徽因的浪漫言情曾被不厭其煩地講述和消費,她與徐志摩、金岳霖之間的曖昧故事被演繹得庸俗浮夸,幾近地攤文學,超級暢銷書《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就是其中的代表。
關鍵詞:  林徽因2022-07-22
-
黃心村談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黃心村(章靜繪)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的黃心村教授就讀于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時,博士論文即以張愛玲為題。
-
“文學擺渡人”崔道怡
編者按:2022年7月17日,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杰出的文學編輯家、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人民文學》雜志社編審、原常務副主編崔道怡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關鍵詞:  崔道怡2022-07-21
-
翻譯家施蟄存的譯言譯行
施蟄存,原名施德普,字蟄存,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
-
經典鏡像中的知音——王陽明眼中的陶淵明
異代知音是文人墨客經常吟詠的內容。
-
李怡:吳福輝先生的“趣味”和“氣質”
第一次見到吳福輝先生相當偶然,大約是1989年4月某日,我奉王富仁老師之命去中國現代文學館找舒乙館長借錄音帶,那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紀念‘五四’七十周年學術座談會”的現場錄音,需要整理成文。
-
傳承孫犁創作精神 創造新的文學經典
今年是作家孫犁(1913.5.11—2002.7.11)逝世20周年。
關鍵詞:  孫犁2022-07-13
-
孫犁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今年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同時也是孫犁先生逝世20周年。
關鍵詞:  孫犁2022-07-13
-
帶著生命情感做學問——略談聶石樵先生的學術
聶石樵,1927年生,2018年去世,山東蓬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