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脈的新時代表達 ——2022年以來浙江文學創作綜述
2022年以來,浙江文學界銳意進取,奮發創新,以“知浙江、為浙江、興浙江”的文化自覺,聚焦“千萬工程”“共同富裕”等重大主題,生動展現之江大地在“八八戰略”指引下發生的精彩蝶變,奮力書寫新時代精彩華章。艾偉的中篇小說《過往》、鐘求是的短篇小說《地上的天空》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麥蘇的長篇小說《陶三圓的春夏秋冬》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優秀網絡文藝作品獎。此外,有兩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兩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8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9部網絡小說入選中國作協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5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家協會定點深入生活項目。
近年來,浙江省作協還通過積極承辦“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首屆“國際青春詩會——金磚國家專場”、“良渚論壇——中外作家對話會”、“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等重量級文學活動,持續打造“新荷”“新雨”“浙江青年文學之星”等青年文學人才培養項目,組織開展走基層大調研活動、浙江作家服務營等,特別是在“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之際,組織作家深扎鄉村,創作出版《之江新綠:“千萬工程”的詩意記述》,生動展現了新時代浙江文學蓬勃向上、絢爛多姿的發展圖景。文學浙軍,正以飽滿的創造熱情與充分的精品意識共筑新時代浙江文學高地。
一、“文學新浙派”構建文學新坐標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錢塘潮涌處,新時代的浙江文學蓬勃生長。大批在國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浙江作家集結再出發,構建出“文學新浙派”這一具有明晰辨識度的文學坐標。作為浙江文壇的中堅力量,麥家、余華、艾偉、王旭烽、榮榮、湯湯、鐘求是、哲貴、魯引弓、管平潮、沈葦、王侃、海飛、黃詠梅、吳玄、畀愚、東君、斯繼東、陸春祥、朱曉軍、蔣勝男、烽火戲諸侯等實力派作家彰顯出浙江文學的新風采與新向度。
《江南》雜志2023年第5期的“中國地域文學新觀察”欄目,黃詠梅、東君、畀愚、斯繼東、雷默等作家以“文學新浙派”之名集中亮相。而“文學新浙派”何以謂“新”,文學浙軍的小說創作給出了有力的回應。首先是長篇小說,2024年,麥家出版了長篇小說《人間信》,相較之前廣獲好評的《人生海海》,麥家認為“如果說《人生海海》講的是天下事,《人間信》就是向我內心深處攀升、鉆研,寫進了我的內心深處”。艾偉的長篇小說《鏡中》聚焦都市男女的情感糾葛,引申出的是“罪”與“罰”的辯證法,對個體精神世界的幽微處進行了縱深勘探。《望江南》是王旭烽“茶人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說將杭家四代人放置于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重在呈現新中國成立前后的茶人、茶藝、茶事。《蘇州河》在“好看”之外,是海飛有意識形成“中年變法”的重要標本。楊怡芬的《海上繁花》以1942年“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為來源,將后來者的情感與思考引向寬廣海域曾擁有的人性之光。蕭耳的《鵲橋仙》在“自我”與“江南”之間延展出頗為特殊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之路。方格子的《寂靜之聲》是晚近家族題材長篇小說的宏闊之作。而浙江省的中短篇小說創作素來名家輩出。鐘求是的《宇宙里的昆城》探索傳統小說與科幻文學的對接,在面向未來的過程中重新定義了當代小說的邊界。哲貴的《化蝶》交織于戲與人生、舞臺與日常的燈火闌珊處,上演的是這個時代的“不瘋魔不成活”,《化蝶》也昭示了關乎小說、關乎傳統的另一種可能性。黃詠梅《曇花現》由“我”與母親日常的視頻對話牽涉出林姨媽的過往與隱秘。曇花一現,但往事并不如煙。東君的中短篇小說集《無雨燒茶》由“舊”展開,“舊”是歷史進程間的一條裂縫。隱于細枝末節,同時又難以忽視。楊方的小說集《澳大利亞舅舅》直抵記憶與人性的深處,連綴出全景式的世間百態。黃立宇的《制琴師》勾勒的是一幅奔涌的1980年代精神史。
浙江詩壇則在詩意的傳承與創新中開辟新的道路。榮榮的《虛實之境》《懷念》《小流水》等詩作愈發顯出難能可貴的淡然與自如,在私人化體驗中詩人重拾起“自我”。《論詩》是沈葦接續中國古典文學“以詩論詩”傳統而完成的詩集。評論家張清華認為該詩集具有“一種縱橫馳騁的貫通感,一種百感交集的大覺悟”。梁曉明《聲音》(組詩)榮獲第十四屆“聞一多詩歌獎”,評委會認為,《聲音》“于開闊和幽微中滲透著自審意識、求真意志以及個人化的歷史想象力”。盧文麗的組詩《山水》依循古典絕句式的風格,記錄日常的一瞬與內心的波瀾。除此之外,池凌云《干花玫瑰》、燈燈的《清澈》、潘維《莫干山民居通知》、伊甸《自然之歌》、商略《停云集》等,都是該階段浙江詩歌界的重要收獲。
浙江散文與報告文學創作呈現出紛繁的發展態勢,借筆墨重構浙江的當代形象。陸春祥的《水邊的修辭》以富春江為核心視角,烘托出富春江新的時代傳奇。蘇滄桑的《遇見樹》將故鄉海島的風土民情作為主要視點,蘊含著作者深沉的愛與想象。同樣的,魯曉敏的《廊橋筆記》、周吉敏的《古游錄》、王寒的《浙江有意思》等皆是獻給故土的動人調子。周維強《學林新語》以史為鏡,看似閑筆處卻隱含著無盡的機鋒與深意。朱曉軍、傅煒如合作完成的報告文學《錢塘一家人》圍繞錢塘江邊一家三代人的命運流轉,映照出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城鄉的歲月變遷。袁敏的《月光媽媽》、李英的《群山回響》、孫侃的《小康江南: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紀實》、張國云的《浙里風——共同富裕浙江紀實》、楊麗萍的《中國外賣》、來其的《逐夢遠洋》等作品立足當下,向讀者充分展示新時代的社會面貌。
在全國的兒童文學創作版圖中,崛起的浙江兒童文學隊伍引人注目。湯湯的首部長篇兒童小說《十一個寶藏》以“寶藏”連綴兩代人的童年,其內顯出珍貴的人心與人情。毛蘆蘆的“毛蘆蘆親親自然系列”散文作品,在草葉葳蕤中感悟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變。趙霞的《北斗在天》是一部融傳統趣味與現代生活于一爐的新時代兒歌集,既繼承、發揚了民間童謠的藝術趣味,又反映了當下日新月異、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寶樹的《恐龍奇旅》形象地描繪了多種中國恐龍,亦以哲學思辯的深度譜寫了一段跨越億萬年的地球史詩。2023年8月,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與浙江省作協共同創立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研究中心,聘任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方衛平為中心主任,中心聚焦當代兒童文學發展,為提升原創兒童文學質量、影響力、競爭力貢獻力量。
浙江文學批評力量厚積薄發,乘勢而上,發揮著自己的價值貢獻。2022年以來,王侃出版《永遠的化蛹為蝶:余華論略》《時見疏星渡河漢》等批評著作,體現了如王彬彬教授所言“王侃的文學批評和研究文章,莊嚴厚重卻又不失靈動秀麗,可謂才、識、智、趣俱佳”。王晴飛的《摸象集》、陳力君的《魯迅影像的歷史與價值》、趙順宏的《中國式現代化與鄉村百年變革的文學書寫》、袁志堅的《拔燈續集》、朱首獻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中的史學本質論反思》入選浙江文學榜(2021—2023)文學評論榜,翟業軍憑《西窗雨,叩響一口鐘——論汪曾祺與外國文學》獲首屆雪峰文論獎,詹玲的《當代中國科幻小說轉型研究》榮獲華語科幻星云獎非虛構作品銀獎,充分彰顯當前浙江批評家開闊的視野、敏銳的意識與厚實的功力。周保欣、夏烈、張曉玥、孫良好等批評家在各自專長領域深耕與開拓,并積極助推浙江青年批評家們的成長。
二、新銳力量繪制時代圖景
風華正茂的“新荷”“新雨”“浙江青年文學之星”作家群體,以自信的氣度、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想象與銳意的朝氣致敬時代、致敬人民,擘畫出新時代浙江文學蓬勃向上、絢爛多姿的發展圖景。2022年以來,浙江作家共有5人獲茅盾新人獎和茅盾新人獎·網絡文學獎。
在小說創作領域,浙江青年作家從地域、日常、記憶等關鍵詞出發,經由獨特的審美表達與深刻的創作意旨重新激活現實主義精神的內核。雷默的長篇小說《水手》以敘述者“我”的視角展開,書寫“我”與船長、船員驚心動魄的海上歷程,這部小說是當代海洋題材書寫的一次富于新意的想象與實踐。陳集益的長篇小說《金翅魚之歌》經由塑造金翅魚這一被虛構的瀕臨滅絕的生物,意在勘探新的歷史語境下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林曉哲的《緩慢生長》道出中國南方鄉村中一代人橫跨七十余年的集體記憶。池上的小說集《曼珠沙華》寫城市的一隅,寫校園的角落,看似尋常無奇卻有著驚心動魄的回響。薛超偉的小說集《隱語》展現了青年寫作者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交錯中所能抵達的寬廣去處。此外,朱個的《迷羊》、莉莉陳的《回響》、張玲玲的《告別之年》、徐衎的《漆馬》、趙雨的《嶺上》、袁德音的《殺手皇后》、沈燁的《小春》、西維的《城市之光》、陳錦丞的《斷折蘆笛的傍晚》、章雨恬的《觀音洞》等,不約而同指向人所處的生存困境與情感困境,包括人在困境之中的掙扎與自我審視。而如袁滕的《加那利》、趙挺的《熱帶刺客》、丁小寧的《我以為我是人》《我以為我是佛》等則提醒我們浙江青年作家所積蓄的虛構之力與先鋒姿態。
浙江青年詩人持續發力,已在國內詩壇成為現象級的存在。2022年,泉子詩集《青山從未如此飽滿》獲首屆艾青詩歌獎。其晚近的詩歌創作聚焦江南山水,有意嘗試具有超越性的語言實踐。盧山的詩集《寶石山居圖》由“西湖—寶石山”延伸開去,在山水間建構遼闊的生命宇宙,其無疑是詩人近年詩歌創作廣度與深度的集中呈示。高鵬程《大道蔚藍》以詩人“此處”的現實行動與“彼岸”的歷史想象為策略設置,“遠方”與“故鄉”在“視線”與“記憶”的交織下遙相呼應。江離發表于2022年《十月》雜志的組詩《野生動物園》獲第十九屆“十月文學獎”。如《十月》所給予的評語,《野生動物園》“鮮明地體現了江離詩歌融清朗俊逸的抒情和深邃開闊的思辨品質于一體的獨特風格”。2022年以來,飛廉、方石英、余退、尤佑、謝健健等新銳詩人也交出了令人欣喜的詩作。
在散文、報告文學等體裁領域,2024年度浙江青年文學之星草白的《靜默與生機》通過對中外繪畫藝術佳作的潛心解讀,探尋這些極富個性與傳奇色彩的畫家的創作情態與心理歷程,由觀察而體味而感悟,將藝術的肌理、時空的映照和作家的個人趣味融為一體。周華誠的散文集《德壽宮八百年》穿越八百年,追溯一個王朝與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王永勝的《口吃簡史》打通古今中外,考察了德摩斯梯尼、韓非、毛姆、朱見深等九位口吃人物的故事,簡史作為一種方法,講著他人的故事,不斷走向自己。傅煒如的報告文學《稻香》,觸及改革開放時代浙江鄉村發展進程中令人矚目的新模式。
浙江青年兒童文學作家也在不斷思考如何講好新時代的中國兒童故事。慈琪的童話《外婆變成了麻貓》直面阿爾茨海默病這一沉重的現實話題,著力展現一代少年群體的覺醒與成長。徐海蛟的《親愛的笨蛋》、吳洲星的《紫云英合唱團》《幸福里》、吳新星的《珍珠塔》、王軻瑋的《大山來的小島主》、小河丁丁的《丹青街》、聞婷的《虎牙》、陳巧莉的《背著時光去旅行》、梅瑜的《一千零一頁》、何曉寧的《風野吹來草籽兒》、大秀的《祖父的軍壺》、余閑的《小云兜里的夢》、劉瀅的《懸掛的城市》等作品緊扣時代脈搏,為民族未來培根鑄魂。
浙江作協近年來一直大力培育與扶持青年批評家隊伍。2022年,浙江省作協推出的《浙江文壇·新批評叢書》第一輯,推出王晴飛、趙霞、徐兆正、顧奕俊四位青年批評家作品。浙江作協以編撰叢書為著力點,力求通過長期扶持、培育,推出一批有現實意義、有學術價值的浙江文學評論成果,扶持一批有活躍度、有知名度的浙江評論人才,凝聚一支有戰斗力、有導向性的浙江批評家隊伍。“新荷”青年評論家隊伍日益壯大,李璐、劉楊、林瑋、烏蘭其木格、周敏、李立超、李佳賢、王海晗、操樂鵬、朱明偉、王櫻子、胡麗娜、岳寒飛等浙江青年批評家相繼推出新作。浙江的青年批評力量值得更多期待。
三、“網文浙軍”開啟揚帆逐浪之旅
乘網而生,逐浪前行。浙江網絡文學在數字浪潮中蓬勃發展,豐盈了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樣貌。一批“浙字號”優秀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成為文藝“爆款”,實現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的雙向賦能。落戶浙江的“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中國網絡作家村”“中國作協(杭州)網絡文學研究院”等平臺,助力網絡文學乘風破浪、揚帆出海,打開“讀懂中國”的新窗口。
2022年以來,浙江網絡作家在斬獲各類重量級文學榮譽的同時,也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燕壘生的《天啟》榮獲第十四屆華語科幻星云獎長篇小說銀獎。貝客邦的《白鳥墜入密林》獲第十一屆春風悅讀榜春風新人獎。紫伊281的《萌妻食神》、臥牛真人的《星域四萬年》、北傾的作品改編劇《戀戀紅塵》上榜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IP影響榜,關心則亂的《星漢燦爛,幸甚至哉》、耳東兔子的《他從火光中走來》、南派三叔的《藏海花》、圣騎士的傳說的《修真聊天群》上榜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海外傳播榜,退戈、顧了之上榜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新人榜。
浙江網絡作家在創作中不斷拓展題材的邊界,并試圖達成文學創作與家國情懷的有效融合。管平潮的《仙長也瘋狂》以少年李云絕的視野展開奇幻的修仙之旅,彰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價值理念。南派三叔的《良渚密碼》作為其“文明暢想”系列第一部,以探險形式追尋江南良渚文化與文明的生成之謎。小說在講述一段精彩紛呈的歷險故事的同時,形成了對于良渚文化的有效傳播。瘋丟子的《小心說話》結合網絡時代所出現的突出現象,將推理懸疑與網絡犯罪相融合,具有顯豁的現實批判指向。燕壘生的《貞觀綺麗譚》將大唐貞觀年間作為時間背景,圍繞少年巫師明崇儼追尋自己身世這條主線,在大唐長安與西域之間,營造出波瀾壯闊、如真似幻的廣闊天地。臥牛真人的科幻題材網絡小說《地球人實在太兇猛了》巧妙地將修仙世界與地球文明交織融合。在科幻與現實的互視下,《地球人實在太兇猛了》生發出作者對于歷史進程、人類未來等議題的深刻思考與獨到理解。
通過網文“出海”,整合影視、游戲、網文、潮玩等新興文化業態的資源等方式,浙江網絡文學進一步放大聲量,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原創力。天蠶土豆創作的玄幻小說《萬相之王》落筆于大夏國落嵐府府主之子李洛極具傳奇性的成長經歷,其恢宏的氣象與別具一格的結構設置,令其在連更期間就廣獲讀者好評。小說經譯介后在海外多國反響火爆。烽火戲諸侯的《劍來》接續其一以貫之的武俠風骨與奇崛想象,聚焦少年陳平安不同尋常的學劍之旅。改編自《劍來》的同名動漫,在相關網絡平臺播出后形成現象級話題。中國作協在“2023中國網絡文學論壇”開幕式上發布了“網絡文學國際傳播項目”。首期助推項目4部,浙江4位網絡作家作品集中亮相。烽火戲諸侯的《雪中悍刀行》、蔣勝男的《羋月傳》、天蠶土豆的《萬相之王》、紫金陳的《壞小孩》翻譯為英語、緬甸語、波斯語、斯瓦西里語4個語種,通過在線閱讀、廣播劇(有聲劇)、短視頻、推廣片4種方式,向全球進行推介。由蔣離子小說《老媽有喜》改編的電視劇《時光正好》成為塞爾維亞國家電視臺東方劇場展播的第一部中國劇集。不斷壯大的“網文浙軍”正以令人矚目的姿態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榮光與夢想,彰顯新大眾文藝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