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泉根:人文學者的三次“退休”
人活世上,必須謀一職業,作為養家糊口安身立命之需,也是服務社會貢獻國族之要,或打工或務農或經商,或從醫或從藝或從教,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活路。
2025-06-24
-
施議對:第一百零一篇與第一篇——吳世昌先生教我寫文章
吳世昌(1908—1986),浙江海寧硤石人。
2025-06-24
-
重讀吉鴻昌家書
1934年11月24日,吉鴻昌將軍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2025-06-23
-
楊聯陞的聯合國歲月
1950年代的楊聯陞 “夢幻滄桑不計年,相聞且喜共華巔。
2025-06-23
-
葉靈鳳與《藏書票之話》
今年是作家、美術家葉靈鳳先生誕生120周年。
2025-06-23
-
民族精神的接續與重振
抗戰時期(1931-1945)發行量最大、在全國知名度和普及度最廣的兒童報刊如《兒童世界》(商務印書館)、《小朋友》(中華書局)、《小學生》(北新書局)、《新少年》(開明書店)、《我的畫報》(新中國書局)等,都依托自己的刊物特色,塑造了各種“抗敵英雄”形象。
2025-06-23
-
民國時期“開明”教科書背后的生存智慧
翻開四十年前出版的《我與開明》這本書,可以深入了解民國時期開明書店(編者注:成立于1926年,1929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與青年出版社合并改組為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點點滴滴。
2025-06-20
-
趙元任與現代校歌
現代知名語言學家趙元任是個多面手,在眾多學術、藝術領域都有不凡建樹,音樂即是其中之一。
2025-06-20
-
現代作家的青島印象與抗戰記憶
在中國抗日戰爭的地理版圖上,青島是中共地下黨組織和左聯小組的重要據點,也是大批現代作家的寓居之地。
2025-06-20
-
孫郁:古樸之氣 求實之風
我在北京城南生活了幾十年,后來搬到了宣南一帶,離琉璃廠挺近,漸漸就與它熟悉了。
2025-06-20
-
“這叫我去問誰呢?”——費孝通的問號
一 《費孝通文集》第1卷第1頁第2行,出現他一生著述的第一個問號。
2025-06-20
-
劉東:從“抗戰文學”到“延安文藝”
歷史人類學家劉志偉在討論如何在革命視野下從事社會經濟史研究時特別引入了“結構過程”這一概念。
2025-06-19
-
孟慶澍:學科史與“小人物”
現代文學學科史的編纂,毫無疑問應該以王瑤、李何林、唐弢等先生為起點和重心。
2025-06-19
-
劉半農的一則“補白”
1918年5月15日,劉半農在《新青年》雜志第四卷第五號刊登了一首新詩《三月廿四夜聽雨》(按:原刊將“雨”誤植為“兩”)。
2025-06-19
-
老藤:聽見怦怦作響的心跳
我對唐代女詩人陳玉蘭的《寄外征衣》印象極深,因為她寫的不僅是一首七絕,更是一封言簡意賅的家書。
2025-06-18
-
郜元寶:汪曾祺留給上海的一張文學地圖
一、“聽水齋”五分之一齋主 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汪曾祺在上海度過了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其中一年零六個月(1946年8月除外)在私立致遠中學教書。
2025-06-17
-
許淵沖在西南聯大的求學生涯
許淵沖(1921~2021),江西南昌人,我國著名翻譯家。
2025-06-17
-
程光煒:陳超書信釋讀(1992年、1993年)
有一段時間,我手里輯存的陳超、于堅兩位先生的書信較多,各自有一二十封,經過湖北、北京的幾次搬家,于堅信大部散失,陳超信也存不多。
2025-06-17
-
止庵:關于周氏兄弟沖突
周氏兄弟于1923年7月失和。
2025-06-16
-
鄭愁予的《錯誤》,何以成為廣為流傳的經典?
美國當地時間6月13日凌晨4時,中國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在美國去世,終年92歲。
20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