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間視野與邊地想象的新質——馮良創作論
在中國文學的多聲部交響中,民族文學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聲部。
2025-03-04
-
傳記文學新的美學范式——評聶還貴《秋水長天——王勃傳》
聶還貴《秋水長天——王勃傳》,以“詩性品格”在一定閱讀范圍引發熱度關注,曾榮列作家出版社年度好書之榜,被譽為一部“洋溢著熱情和才華“之作。
2025-03-03
-
鄉土題材主題創作的公共性及其悖論——關于《天露灣》的題外話
一 談到《天露灣》,陳應松有一段訪談特別有代表性和“問題性”,對于我們理解一位資深、卓越的鄉土作家的文學觀念和創作心態的轉變來說非常重要: 這本書是我所有寫作中的一個另類、一個異數。
2025-03-03
-
《金色興安嶺》: 作為部隊文藝的邊疆文學
導語 在1988年出版的《中國新文藝大系·中篇小說集》導言中,朱寨把《戈壁灘上的風云》(楊尚武)、《金色興安嶺》(朋斯克)和《山間鈴響馬幫來》 (白樺)三篇小說歸入同一類型。
2025-03-03
-
新時代“革命史詩”小說話語新建構——以孫甘露《千里江山圖》為例
內容提要 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是史詩性文學的變體,在“歷史事實表現”和“歷史話語建構”方面作了諸多創新性探索。
2025-03-03
-
“聽—講故事”敘述與“十七年”短篇小說的形式意蘊
內容提要 “聽—講故事”敘述是指文本中出現“聽—講故事”情節的“敘中敘”分層(套層)敘述,其在“十七年”短篇小說中近乎模式化地發展,在真實、方便、順應民眾、文體免責四個層面上體現了獨特的文體功能,并以多級敘述人的疊加呼應、敘述語言的簡單明晰、文本內外“一體化”氛圍的營構等呈現了敘述聲音的單一與篤定。
2025-03-03
-
一部書,一座城,一個閱讀的時代
五六年前,在先鋒書店,承蒙潘光哲先生相邀參加《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新書懇談會,這么一部專業的史學著作幾分鐘便引得聽眾如云,如云觀眾之中佇立著一位大漢,就是《領讀南京》的作者許金晶。
2025-03-03
-
重構中國文學史的主體性和整體性
1992年,26歲的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陳引馳發表論文《對文學史及其與作品個體關系的思考》,開宗明義提出:“很有必要對‘文學史’本身作一反省,雖然反省并不能保證徹底的澄清,但總比沿襲混亂要好。
2025-03-03
-
《時間的秘密花園》:讓大海從漏斗中通過
2018年秋,我曾有過一次西北之行。
2025-03-03
-
《花豹》:禮贊扎根大地 鐫刻鄉村群像
北雁的中短篇小說集《花豹》收錄了作者近年創作的9個中短篇小說。
2025-03-03
-
當代文學要加強文學性研究
讀王干的《90年代中國文學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被作者一再帶回那“眾生”喧嘩的文學現場。
2025-03-03
-
對動物與自然、人類關系的深刻思考
寫動物的散文不計其數,但能以近百種動物為創作對象的作家卻不算多。
2025-03-03
-
《廢墟與狗》:廢墟中的忠誠與人性反思
“狗毛一天比一天長,狗身則一天比一天瘦,身上也越來越臟。
2025-03-03
-
《魯迅詩傳》:探尋魯迅詩意人生的鑰匙
在大眾的印象里,魯迅是那個手持如椽巨筆,以小說和雜文為武器,向舊時代發起猛烈攻擊的斗士。
2025-03-03
-
體悟“詩詞的女兒”的生命詩學
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
2025-03-02
-
褚婷《重影》:為當代中國都市的詩意賦形
都市文學是中國故事的一部分,但相對于豐富成熟的鄉土文學,中國都市文學的傳統較為薄弱,在都市文學如何發展上,也存在一些爭議與爭鳴。
2025-03-02
-
《向死而生》:一部現實主義佳作
若把人生喻為牌局,有人把好牌打得稀爛,也有人將爛牌打成王炸。
2025-02-28
-
面對世界微笑——讀王雨長篇小說《向死而生》
王雨曾對我說,重慶出版社約他寫腦癱病人的長篇小說。
2025-02-28
-
《青海之書》:打開青海的一種方式
編者的話 《青海之書》是一部書寫青海的長篇非虛構佳作。
2025-02-28
-
在風暴中心漫步——葉臨之中亞題材小說的探索與可能
青年作家葉臨之近年專注于中亞題材小說創作,以“旅行文學”的古老形式為讀者呈現一派陌生而瑰麗的中亞風景。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