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更多中國戲劇人也來讀一讀狄德羅
英劇《倫敦生活》以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對第四堵墻的打破而著稱。
2024-03-28
-
寫戲歸根到底是聚焦于人
編劇下筆之前須想到舞臺上的“兩種人”:第一是作品中的人物,第二是上臺表演的演員。
2024-03-27
-
在“海派”言說中發掘海派潛力
一段時間以來,對“海派”的爭相言說,是滬上美術界的熱點之一。
2024-03-26
-
城市戲劇的風景線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特別是剛舉辦的第三屆藝術節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青年戲劇節”,薈萃了深圳、香港、澳門、東莞以及北京、上海、江蘇、福建等地一些演出單位的優秀劇目,讓筆者看到了一批青年戲劇人對現實題材的敏銳捕捉、對藝術形式的積極探索;看到了舉辦地深圳市廣大青年觀劇的熱情;更看到了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大膽地把創作交給青年、把選擇交給觀眾、把劇場交給市場的一系列舉措給戲劇舞臺帶來的生機盎然。
2024-03-25
-
奏響時代的金鼓之聲
歐陽逸冰先生首先是一位時代的歌者、一位成功的劇作家。
2024-03-25
-
積累生活底蘊 提升藝術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入生活、貼近人民,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態度”。
2024-03-23
-
當新東北作家離開了東北與父輩
面對強大的同檔期對手《沙丘2》,或許《被我弄丟的你》唯一能仰仗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鄭執。
2024-03-22
-
關于當前戲劇發展問題的思考
要營造健康的戲劇生態 建設好戲劇生態,我們每個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創作、投入表演,把最優秀的作品奉獻給時代,奉獻給人民,形成一個人才輩出、佳作迭出的大好局面 來北京工作前,我在河南留下的一個最新作品是曲劇《魯鎮》。
2024-03-22
-
新世紀國產電影“攀登史”
《新世紀中國電影史(2000-2022)》,陳旭光等著,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2023年12月 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院線制的落地,21世紀的中國電影展開全新面貌——文化、工業、媒介、市場的迅速變遷,構成了電影產業的“發展史”、電影從業者的“進化史”,以及國產電影總體水平的“攀登史”。
2024-03-22
-
巴赫的現代性與超驗解讀
盡管我有可能是聽中提琴演奏家白明用中提琴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以下簡稱“大無”)最多的人,并且也反復聆聽了他在2023年錄制出版的“全集”錄音,但是此次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用三個半小時聽完全部6首的現場,對我來說是一次聆聽經驗的突破,更是一場關于音樂超驗解讀的現身說法,是我對巴赫、對巴洛克音樂、對音樂的“本真性”與現代性之間關系思考的一次頓悟。
2024-03-19
-
把更多好作品送到觀眾面前
鑼鼓聲起,帽翅翻飛,折扇揮舞,一眾演員生動演繹傳統戲曲。
2024-03-19
-
用影像表現心中的家園
圖為“我的家園”攝影聯展參展作品《濕地家園》,攝于江蘇鹽城。
2024-03-18
-
國風動畫:讓經典在創新中生生不息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近推出的AI動畫片《千秋詩頌》,綜合運用可控圖像生成、人物動態生成、文生視頻等新技術成果,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奔涌的詩情轉化成國風動畫,喚起觀眾的文化鄉愁。
2024-03-15
-
網絡直播為戲曲傳承注入新活力
網絡平臺戲曲短視頻和直播的出現,給戲曲傳承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4-03-15
-
評彈傳承的重點應是傳統書目的整理提升
傳統書目是蘇州評彈的根基與血脈,是評彈藝術悠久歷史、連綿文脈、杰出成就的主要載體。
2024-03-15
-
改編如何開拓藝術空間
話劇《四世同堂》劇照。
2024-03-14
-
英雄史詩展新顏
《格薩爾》《江格爾》和《瑪納斯》并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千百年來,它們肩負著傳承歷史與文化的使命,它們世代相傳的不僅是少數民族的英雄故事,更是少數民族人民對安定祥和、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許,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2024-03-11
-
藝術史如何成為不會枯竭的河流
《藝術史》[美]瑪麗蓮·斯托克斯塔德[美]邁克爾·柯思倫 著 王春辰等 譯 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最近幾年,藝術領域的新書好書不斷涌現。
2024-03-11
-
工藝與文化的“髹飾”表達和探索
中國漆藝發展歷史悠久,在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約8000年前的“朱漆碗”,證明了中國人和漆的不解之緣。
2024-03-11
-
從消解到重構,AIGC點亮視覺創作
“新技術”引發“新思考”。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