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漢譯《源氏物語》40年仍在等待中
很少人想到,今年是《源氏物語》正式進入大陸的40周年紀念。
關鍵詞:  《源氏物語》2021-01-29
-
記憶的迷宮與暗道
將一個人傾一生經歷寫就的書一次性讀完是一種不敬,也是一種奢望。
關鍵詞:  《記憶記憶》2021-01-29
-
置身“浪外”的日本文化史
《神奈川沖浪外:從傳統文化到“酷日本”》 [美]南?!·斯托克著 張容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日本的整個歷史文化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幾乎是裂為三節。
2021-01-29
-
西格麗德·努涅斯《我的朋友阿波羅》:交映
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寫友誼的時候,他們已經不會交出《我的朋友小雞》《小狗,我的好朋友》這樣的作文,因為動物朋友是一二年級的課題,他們早就沒有這么孩子氣了。
-
保羅·策蘭《灰燼的光輝》:“你是那系緊歌聲的三角旗”
保羅·策蘭 在《不來梅文學獎獲獎致辭》中,德語猶太詩人保羅·策蘭曾抱以這樣的希望:“一首詩,是一個語言的例證,因此對話是本質性的,它可以作為一個‘瓶中信’被投向海中,帶著一種希望——當然并不總是那么強烈:它可能什么時候被沖到什么地方,也許那正是心靈的陸地。
-
從村上春樹《棄貓》,反思“地下二層”
村上春樹新作《棄貓 當我談起父親時》由磨鐵圖書首次引進大陸出版 不久前,村上春樹的非虛構新作《棄貓》由磨鐵圖書首次引進大陸出版。
-
《墜落與重生》譯后記|在我們的集體記憶里復活、永生
世貿中心一號,這枚尖針刺向天空的地方曾經矗立著兩座塔。
-
馬查多·德·阿西斯《精神病醫生》:誰是病人
作家有沒有義務去描寫社會、關懷人的處境、探求善與惡這樣的話題?沒有。
-
當女性握有“力量”世界會更好嗎?
女性科幻小說《力量》作為英國女性小說獎獲獎作品,出版至今多次引發熱議。
-
村上春樹與父親的漫長和解
“戰爭究竟能給一個人——一個極其平凡的、默默無聞的市民——的生活和精神帶來多大、多深刻的改變。
-
重訪《寂靜的春天》
一九五八年二月,蕾切爾·卡森給當時在《紐約客》雜志擔任散文編輯的E.B.懷特寫信,建議他寫篇文章來談談殺蟲劑的危害,她已經關注這個問題十幾年了,認為殺蟲劑正在毀掉自然、毀掉人類。
關鍵詞:  《寂靜的春天》2021-01-21
-
從一個房間開始,以一個世界結束
阿曼女作家朱赫·哈爾西獲2019年布克國際文學獎 阿曼女作家朱赫·哈爾西(Jokha Alarthi,1978-)憑其作品《月亮的女人》(此處為阿拉伯語書名直譯。
-
馮潔音評《水庫13》:平靜表面下的驚濤駭浪
《水庫13》,[英]喬恩·麥格雷戈著,卓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280頁,49.00元 《水庫13》這個書名有點冷峻,甚至暗含驚悚。
-
馬里奧·貝內德蒂:一位生活觀察家的本色
馬里奧·貝內德蒂,把百無聊賴收納起來,再抖摟出生活的碎屑,就全成了揶揄機警的敘述。
關鍵詞:  馬里奧·貝內德蒂2021-01-15
-
奧登:一旦你讀了卡瓦菲斯的詩,就會忘記這篇文章
卡瓦菲斯 三十多年前,已故的R.M.道金斯教授把C.P.卡瓦菲斯的詩介紹給我。
-
《人類大瘟疫》作者:關于疫苗猶豫,最擔心陰謀論
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給21世紀的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挑戰,人們意識到傳染病的應對不僅是醫學問題,更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
關鍵詞:  《人類大瘟疫》2021-01-13
-
《記憶記憶》:俄國歷史的記憶拼圖
在孩提時代,瑪麗亞·斯捷潘諾娃便決定為自己的家族寫一本書。
關鍵詞:  《記憶記憶》2021-01-11
-
俄國文學批評傳統中的“奇幻”
法國保加利亞裔結構主義理論家茨維坦·托多羅夫對“奇幻”這一充滿爭議的文學體裁的定義過程,從這樣一段引文開始:“在純粹的奇幻中,通常會對某一現象做出一種簡單的解釋,這種解釋是外在的和形式上的,完全沒有內在可能性。
-
勒卡雷筆下一位葆有良知的騙子
《謊言定制店》(也譯作《巴拿馬裁縫》)是不久前去世的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的非典型作品。
關鍵詞:  勒卡雷2021-01-08
-
最該讀培根的是青年人,人生也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一 1597年,培根在他36歲的時候,出版了他的《隨筆集》(Essays)的第一個版本,當時這本書還只有10篇,是一部很短小的書。
關鍵詞:  培根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