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世敏:熱愛永遠是真正的天賦
捫心自問,我不是一個天才。
2025-05-14
-
溫亞軍:也說一篇小說的形成
很難說清一篇小說是怎樣形成的。
2025-05-14
-
楊映川:野生人生
都說人類的情感復雜難測,但我發現在這樣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人類的情感越來越呈同質化,甚至,我懷疑很快就能被AI制作成不同的模板了。
2025-05-13
-
楊志軍:聳立與匍匐的愛情
人類從來沒有放棄過走向制高點的努力,向上、向遠的腳步決定了我們的姿態和生命的質量,如果可以任由我們自己安排靈魂的出路,那一定是洞透的蔚藍以及離蔚藍最近的雪山。
2025-05-13
-
阿占:“真”與“純”是我在小說中表達的兩個觀點
《丹青記》是我的“琴棋書畫”系列之“畫”,也是繼“琴”《制琴記》和“書”《墨池記》之后,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持續寫作。
2025-05-13
-
段愛松:時光密碼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被上了一把鎖。
2025-05-12
-
黃昶:勸爾一杯酒
實不相瞞,我對“叫殺”一詞最有把握的時間是二〇一九年夏天,而非寫作《叫殺》這篇小說的當下。
2025-05-11
-
弋舟:自由的苦役
整理一本自己的短篇小說集,重新翻檢舊作,我不禁為自己文學旨趣的頑固而感到驚訝。
2025-05-06
-
孟小書:現實本就充滿種種不確定性和復雜性
《雪松密語》這篇小說源于我在2023年前往黎巴嫩、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難民營時的一些所見、所聞和思考。
2025-05-06
-
蔡寞琰:我尚有勇氣去做一件事
編者 2017年至今,“85后”作家蔡寞琰已在各類非虛構新媒體平臺發表了逾百萬字的作品。
2025-05-06
-
毛利:講故事的沖動從哪里來?
我的眼睛是在黃昏時弄壞的。
2025-05-06
-
我的詩歌閱讀史
1 我不得不自問,真的能書寫自己的詩歌“閱讀史”嗎?除了閱讀的過程本身,我和我談論的對象之間還有怎樣的關系呢?我翻開了從最早閱讀詩歌的中學時期開始積累下來的讀書筆記,試圖在漸漸漫漶的記憶之塵中梳理出一條清晰凹陷的小路。
2025-05-04
-
重視讀者的“期待視野”,讓小說回歸小說
傅星畫作《五月》 《怪鳥》:二十個故事的重組 父母親離世,老房子要賣了,我看到了房子掛在鏈家網上,就想寫兩個短文紀念一下,可收不住了,竟寫了二十個故事,后來又把二十個故事拼裝成一個長篇,這個長篇就是個意外。
2025-05-03
-
程皎旸:大都會里的跌宕生活
2011年,大學開始前的那個暑假,我渴望工作,像大人一樣,自己賺錢自己花。
2025-05-02
-
“每天早上七點,許仕農準時給菩薩洗臉”
小說題目里的重樓,是以遼代的佛宮寺釋迦塔為原型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應縣木塔。
2025-04-28
-
周婉京:三十年前之一場戲
三十四年前的冬天,我出生在北京海淀區萬壽路的一個部隊大院里。
2025-04-28
-
淡豹:我想寫生活的尺度,也是寫人內心的尺度
這篇小說的題目叫作《宇宙的尺度》,我是想寫一個生活的尺度,也是寫人內心的尺度。
2025-04-28
-
顧文艷:不值一提
重新開始文學寫作以來,我幾乎每天都很焦慮。
2025-04-28
-
家族小說的現代轉型與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
摘 要 在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過程中,家族小說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2025-04-24
-
周曉楓:作家的品德
我從小對作家滿懷崇拜,感覺他們被神秘的光芒籠罩。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