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如何讓傳統“活”在當下
當一位抖音用戶以說唱演繹《離騷》,當B站UP主用動漫解讀《紅樓夢》,當《唐詩三百首》被改編成互動游戲,我們不得不承認:古典文學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傳播革命。這場革命不是對傳統的消解,而是一次深刻的重生——在數字技術的催化下,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文字正以全新的姿態“活”在當代人的精神世界里。
古典文學在當代的傳播困境,表面看是由于傳播方式的落伍,實則是因為其與生活語境的斷裂。古代文人可以即興對詩,近現代學子能背誦大量經典,而今天,我們與古典文本之間橫亙著語言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多重鴻溝。但數字技術恰恰提供了跨越這些鴻溝的橋梁。一位網友在彈幕中寫道:“原來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是說房價問題啊!”這種看似戲謔的解讀,實則是將古典文本成功植入了當代人的認知圖式。當《詩經》中的愛情詩與流行情歌并列播放,當《史記》故事被改編成歷史推理劇,古典文學便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成為可以觸摸、可以參與、可以再創造的精神資源。
數字時代的偉大之處,在于它打破了知識的壟斷格局。在傳統社會,經典解釋權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而在算法主導的平臺上,一位中學老師的《論語》講解視頻可能獲得比教授講座更高的點擊量。這種現象體現了傳播的民主化。我們看到,蘇州評彈藝術家用直播傳承技藝,故宮研究員通過短視頻講解文物背后的詩文,大學生用Vlog記錄重走唐詩之路的體驗——這些多元化的傳播主體構成了立體的文化傳播網絡。專業研究者不再是唯一的“守門人”,而轉變為知識生態中的引導者與對話者。
技術賦能下的古典文學復興,最動人的莫過于集體創作的智慧閃光。在一個《三國演義》的解說視頻下,可能有歷史愛好者考證細節,文學專業者分析筆法,游戲玩家比較不同版本的角色設定。這種開放式討論所形成的知識場域,遠比單一角度的解說更為豐富。知乎上關于“李白為什么是偉大的詩人”的討論串,累積了上千條不同視角的回答,構成了多維度的理解圖譜。當算法將這些碎片化的智慧連接起來時,我們得到的不是知識的稀釋,而是認知的增殖。
當然,這場變革也伴隨著隱憂。流量邏輯可能導致經典被簡化為獵奇片段,算法繭房可能讓嚴肅思考被娛樂化內容淹沒。數字媒介是一把雙刃劍。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抵制技術,而在于如何駕馭技術——一些團隊開發的“詩詞地圖”APP,通過地理位置關聯古典詩詞,既保持了學術嚴謹又增強了體驗趣味;一些學者用專欄文章回應網絡討論中的真問題,將碎片化思考引向系統認知。這些實踐證明,專業性與普及性并非對立兩極。
古典文學要在數字時代成為“活的傳統”,需要完成三重轉變:從單向傳授到多維對話,從權威解讀到多元闡釋,從個體研究到集體創造。當我們在直播間里與兩千多年前的屈原“隔空對話”,在虛擬現實中漫步于陶淵明的桃花源,在互動小說里改寫《西廂記》的結局時,古典文學便不再是過去的遺產,而成為未來的種子。在這個意義上,每一次點贊、每一條彈幕、每一輪轉發,都是傳統再生的細胞分裂。
站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看,從甲骨文到簡帛,從雕版到活字,從印刷到數字,媒介變革從未中斷過經典的流傳。今天我們面臨的不是傳統的消亡,而是其生命形態的又一次蛻變。當小學生用編程復原《清明上河圖》中的場景,當海外網友通過翻譯軟件品讀李白詩作,古典文學正以我們祖先無法想象的方式活著、生長著、綻放著。這或許就是傳統最美好的存在方式——不是被供奉在神龕里,而是流動在億萬人的指尖與心間。
(作者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