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故事 世界聆聽
觀眾正在參觀英國倫敦“漢字演變”主題展覽。新華社記者 李 穎攝
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舞臺上,漢字正逐漸超越單一的書寫功能,成為一扇了解中華文明精髓的窗口,一座連接多元文化的橋梁。如今,漢字正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悄然走進越來越多國際友人的生活。講述漢字故事,是在追溯中華文化的根脈與魂魄,也是在以獨特的東方智慧回應世界對中國聲音的深切期待。
跨語言傳播全球共享
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編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最新數據顯示,中文教育已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85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海外中文學習者總數突破3000萬。
從南美洲的文化中心、非洲的鄉村學校,到歐洲的孔子學院、亞洲的國際學校,在世界各地的中文課堂里都能看到孩子們認真學習漢字的身影。各國漢語教育機構開設有豐富的漢字課程,不同國家、年齡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因漢字匯聚一堂,共同探索這一古老文字的深厚內涵及藝術之美。
除了海外課堂,漢字在更多的文化“現場”中綻放光彩。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員以大篆、小篆、楷書3種字體的動態演繹,將漢字“和”所蘊含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中華智慧,轉化為跨越語言的文化符號。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以行書“冬”字為骨架,將滑道、冰雪運動形態與書法筆勢融為一體;采用篆刻風格,將“雪車”“冰壺”等項目圖標的英文名稱轉化為漢字印章式設計;“長信宮燈”造型的火炬接力火種燈上,鐫刻甲骨文“光”和“永”,詮釋“永恒信念”的哲學理念。當漢字升華為可感知、可交互、可共鳴的文化介質時,其承載的價值觀跨越語言,成為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
2024年聯合國中文日期間,倫敦舉辦的“漢字演變”主題展以生生不息為敘事主線,讓歐洲觀眾感受到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命力。一位觀眾在留言簿上寫道:“‘生’字讓我著迷,從甲骨文的質樸到楷書的成熟,仿佛見證生命成長的全過程。”英國中學生Linda用毛筆寫下自己的漢語名字后說:“我用一支筆穿越了幾千年。”展覽特別設置了“漢字中的自然之道”互動區,參觀者可通過觸摸屏觀察“木”“水”“山”等自然類漢字從象形到抽象的演變。
當漢字在大型會場的光影中亮相,在歐洲古城的街巷里駐足,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流淌時,它已超越書寫符號,成為文明對話的“現場見證者”。
融入多元文化交流
隨著漢字在全球的傳播,越來越多非華裔學者和文化愛好者投入漢字的研究與推廣中。
在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筆下,漢字是一段段充滿奇幻與智慧的故事。她的代表作《漢字王國》以精心設計的情節和生動插圖,為全球小讀者揭開漢字的神秘面紗。
在書中,林西莉以簡潔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現漢字的起源、發展和文化內涵。該書在瑞典出版后迅速引發國際關注,如今已被翻譯成10余種語言,成為暢銷全球的漢字教育經典讀物。它不僅讓讀者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更幫助他們認識到: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是理解中國文化、連接世界的鑰匙。
在美國,被譽為“漢字爺爺”的理查德·西爾斯以另一種方式推動漢字的全球傳播。這位學者對漢字研究近乎癡迷,數十年來潛心鉆研漢字字源,通過互聯網平臺向世界分享研究成果。他開發的免費漢字字源網站,為全球學習者打開了解漢字演變歷程與文化內涵的窗口,成為海外漢字愛好者的入門寶庫,尤其對無法親身前往中國的外國人尤為重要。
2012年,西爾斯榮獲“知識中國”年度人物稱號,他的故事由此廣為中國民眾所熟知。此后,他受邀登上《朗讀者》節目。在節目中,他動情地說:“漢語跟漢字就是我的生命。”如今年過七旬的他依然活躍在傳播文字文化的一線。從最初的“漢字叔叔”到現在的“漢字爺爺”,這個親切的稱謂變化見證了他數十載對漢字研究的執著與奉獻。
林西莉和理查德·西爾斯的故事,是無數漢字學者與愛好者中的縮影。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外國友人通過書籍、網站、課堂、展覽等渠道與漢字結緣,并投身漢字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工作。漢字正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
數字技術賦能煥新
數字時代的科技發展為漢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為其國際傳播開辟了新語境與路徑。從短視頻“漢字挑戰賽”到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軟件,全球用戶正通過社交媒體互動、中文學習網站和智能移動應用,進入“可觸摸”的漢字世界。
近年來,外國自媒體博主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傳播漢字。澳大利亞博主李慧琳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發布視頻,分享自己學習漢字的經歷,展示通過漢字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引發各國觀眾的關注;TikTok平臺上,眾多外國博主發起“漢字挑戰”,鼓勵觀眾模仿漢字書寫、解讀漢字字義或講說漢字故事。這類視頻收獲全球觀眾的點贊和分享,尤其受到年輕觀眾的青睞。科技賦能的傳播模式不僅降低了學習門檻,也重塑了全球漢字傳播生態。
2023年安陽國際漢字大會匯聚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語言學家和文化學者。大會以“文字·文明·科技·未來”為主題,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時代漢字的創新發展路徑。在AI技術賦能下,漢字學習正經歷巨大變革:智能書寫實時捕捉學習軌跡;語義識別技術和可視化漢字教學工具幫助外國學習者更輕松地理解字形背后的文化意涵;沉浸式學習場景表現突出,VR技術還原殷墟甲骨文刻寫環境,讓學習者在虛擬甲骨上體驗造字;AI繪圖算法能根據“山”“水”等字的象形特征生成動態水墨動畫,將抽象文字轉化為可感知的自然圖景……技術創新不僅降低了認知難度,更讓外國學習者在筆畫間觸摸到中華文明的思維密碼,助力漢字的國際傳播。
漢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這種傳承是中華文化基因的體現。
漢字承載著文明的精髓,閃爍著思想的光芒,連接著世界人民的心靈。漢字之美,不只在于書寫,更在于喚起理解、激發共情、建立認同。世界讀懂漢字,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