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寧夏博物館 聆聽塞上江南的文明交響
西夏時期鎏金銅牛。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黃河上游、黃土高原北部鄂爾多斯臺地邊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西北的戰略要地,素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黃河灌溉出肥沃的土地,農牧業發達,風景優美,勝似江南。各民族在此和諧共生,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寧夏博物館1973年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始建于1959年的寧夏地志博物館籌備處。2008年新館建成開放,總建筑面積3萬余平方米,展陳面積1萬平方米。建筑造型端莊大氣,外墻裝飾著迦陵頻伽、力士志文支座等文物元素,2010年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多元文化交融的畫卷
寧夏博物館館藏文物5萬多件,包括巖畫、北方草原系青銅器、絲路文物、西夏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等類別,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56件(套),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還見證了寧夏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分為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絲路重鎮、大夏尋蹤、塞北江南6個單元,串起這片土地從遠古到明清的文明脈絡。舊石器時代水洞溝遺址原始牛頭化石、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豆莢紋雙耳彩陶壺、戰國時期青銅透雕牌飾、漢代回首臥式錯金銀銅羊……沿著展線前行,仿佛穿越了數萬年的時光。
寧夏博物館保管部館員李秋菊介紹,這里展出的文物是寧夏地區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縮影,其中,石刻胡旋舞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是彌足珍貴的國寶級文物。
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門見證了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盛景。這件文物1985年發現于寧夏鹽池縣蘇步井鄉窨子梁唐墓。左右兩扇青石門扉上各刻一名跳胡旋舞的胡人男子,深目高鼻,寬肩細腰,穿著圓領緊身窄袖衫和貼腿緊裙,腳蹬長筒靴,各踩在一塊小圓毯上,手舉長巾對舞。四周淺浮雕卷云紋,舞者猶如騰躍于云氣之中。胡旋舞源自西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在唐代十分流行。這是目前國內僅存的胡旋舞主題唐代石刻,為研究唐代樂舞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印證了寧夏作為絲路要道的歷史地位。
鎏金銅牛作為寧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代表了西夏時期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銅牛1977年出土于銀川西夏陵101號陪葬墓,通體鎏金,內部空心。造型獨特,為跪臥姿勢,雙角彎曲,雙耳外展,鼻子微微上翹,眼睛圓睜且向外凸,注視著遠方,好像勞累一天的黃牛在跪臥休息時,突然聽到遠處主人的呼喚,抬頭遠望、目閃靈光。這件銅牛集塑形、鑄造、鎏金、拋光等多種工藝于一身,達到了神形兼備的藝術效果。以銅牛為隨葬品反映了西夏農耕經濟的興盛。
與鎏金銅牛一起出土的還有一尊大石馬,由一整塊白砂石圓雕而成。出土時銅牛、石馬均在墓葬甬道內,馬頭向外、牛頭向內,體現了黨項人“乘馬出則征戰,牽牛入則耕作”的生活狀態。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1974年出土于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是用來承馱石碑的。整體為圓雕男性人像,面部渾圓,顴骨高凸,眉頭緊皺,雙目圓睜,下顎置于胸前,雙手托膝,呈跪坐姿,威嚴雄健。座頂左上角陰刻西夏文3行,其中第二行漢譯為“志文支座”,正是文物名稱的由來。支座后面刻有漢字“砌壘匠高世昌”。兩種文字出現在同一件文物上,說明西夏時期西夏文字與漢字并行使用。
靈武窯是寧夏境內規模較大、延續時間較長的瓷窯,創燒于西夏時期。靈武窯瓷器的器型和紋飾受磁州窯、耀州窯影響較大,以白、黑、褐為主色調,具有清新淡雅的美感。黑釉剔刻牡丹花紋四系扁壺是一件比較完整的靈武窯瓷器,為國家一級文物。其外觀好似現代的軍用水壺,是用來盛水或酒的容器,兩邊有耳,可以系繩拴在馬上或背在身上,便于遷徙中使用。牡丹盛產于洛陽,被稱為“富貴之花”,靈武窯瓷器的裝飾紋樣以牡丹花為主,表明當時西北地區和中原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
鹽池出土的隋代狩獵紋金方奇精美絕倫,引人注目。這件金板為失蠟法澆鑄而成,正面飾有狩獵圖案和連續蔓草紋花邊,背面陰刻82字魏碑體隸書銘文。銘文中有“良工刻構,造茲方奇”之句,故將其命名為“金方奇”。
賀蘭山上的藝術瑰寶
在賀蘭山綿延250公里的崖壁上,生動多姿的巖畫構成了“刻在石頭上的史書”。“石刻史書——寧夏巖畫陳列”展示了人面像巖畫、狩獵巖畫、動物巖畫、巫術巖畫、手印巖畫等,全景式呈現這一人類藝術瑰寶。
步入展廳,一個沙盤模型展現了寧夏巖畫分布情況。賀蘭山南麓共發現巖畫分布點34處,每平方公里就有180多組巖畫,形成了一條蔚為壯觀的巖石藝術長廊。寧夏博物館文展部館員羅宜拙說,這些巖畫記錄了先民的生產生活場景,反映了他們的思想信仰和審美風尚,為研究寧夏先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人面像巖畫是賀蘭山巖畫中最獨特的一種題材,是原始先民將自然力量人格化的藝術表現。這些人面像大致可以分為圓形、橢圓形、方形、骷髏形、上圓下直形和無頭輪廓形。此類巖畫多分布于半山腰的巖石上,圖像前面為相對開闊的平緩之地,便于舉行祭拜儀式。
《連環畫狩獵巖畫》表現了完整的狩獵場景。一個獵人騎馬馳騁在樹林里,忽然發現了一群獵物,于是下馬拉弓射箭,動物們有的驚慌逃跑,有的還來不及反應,有的站在遠處張望著獵人。整個畫面布局合理,內容豐富,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紀實性巖畫佳作。
《狼和羊》巖畫距今約2700年,刻畫了兇猛追逐的狼和奮力逃跑的一只大羊、兩只小羊。畫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狼鋒利的前爪,還有狼身上許多精細的小點,用以表現絨毛的質感。據專家考證,這些小點是用金屬工具敲鑿而成,由此判斷這幅巖畫大約創作于春秋戰國時期。
《雙人舞》巖畫用線刻法勾勒出一男一女兩名舞者。位于上方的女子體態婀娜、舞姿輕快,充分展現了女性的柔美。下方的男子手臂平舉,動作剛勁有力,盡顯陽剛之氣。從這幅巖畫可以看出,寧夏先民在物質生活之外,還通過舞蹈、祭祀等活動來滿足精神需求。
豐富有趣的互動體驗
當千年巖畫映入AR眼鏡,當鎏金銅牛登上3D“魔墻”,寧夏博物館運用科技手段,重塑文物與觀眾的連接方式。
走進“天下黃河富寧夏”民俗展廳,56個民族卡通形象電子屏展示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點擊屏幕,便能看到詳細的圖文介紹。在展廳結尾處的互動體驗區,觀眾可以通過電子屏體驗寧夏地區特有的“方棋”游戲。“電子棋盤模擬方棋行棋規則,營造出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寧夏當地的生活場景中,感受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寧夏博物館宣教部主任任宇嬌介紹。
AR眼鏡備受觀眾歡迎。佩戴眼鏡走近展柜,智能感應系統自動觸發解說,眼前的文物煥發生機:人面像巖畫中的太陽紋綻放出光芒,狩獵圖中的馬匹奔騰起來,胡旋舞墓門的舞者旋轉如飛。“AR眼鏡有助于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習知識。”任宇嬌說,“孩子們喜歡戴上AR眼鏡,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D“魔墻”則實現了文物的“可觸摸”。觀眾點擊屏幕上的“移動”“放大”“點贊”“游戲”等按鈕,可以與文物進行互動,還能掃描二維碼將文物“裝”進手機“帶走”。“這種互動方式打破了玻璃展柜的隔閡,拉近了觀眾和文物的距離,增強了參觀的趣味性。”任宇嬌說。
寧夏博物館還推出“我在寧博修文物”“寧博小劇場”“尋寶大聯盟”等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針對不同受眾設計了差異化內容,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群體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合適的課程活動。
任宇嬌表示:“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豐富展示方式,給觀眾帶來沉浸式觀展體驗。此外,還將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和科普教育活動,激發觀眾對文化遺產的興趣,推動寧夏歷史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