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聽風錄》:以文學想象打開宋遼諜戰大戲
作家南飛雁日前出版了新作《汴京聽風錄》,并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首發式。
《汴京聽風錄》圍繞澶淵之盟后的宋遼西夏關系展開,聚焦北宋仁宗時期的政治博弈。通過皇城司(北宋特務機構)、遼國刺機局、西夏翊衛司等多方勢力的明爭暗斗,展現表面和平下暗流涌動的諜戰風云。作者基于《遼尚書左仆射中京留守賈師訓墓志》中“其府置一局,諸事連外境”的殘片史料,虛構了復雜的情報網絡,以一起反間諜行動為起點,穿插宮廷權謀、市井生活、政治事件等多重線索。
南飛雁也以細膩筆觸還原11世紀汴京的市井風貌,從《清明上河圖》的漕工衣領汗漬到蔡河腳店的筷籠銳角,從民間飲食(如“烹驢技藝”),到城市地理(如西炭院巷的間諜據點),將歷史細節轉化為情節推進的關鍵線索。
在介紹《汴京聽風錄》這部作品寫作的緣起時,南飛雁說,寫一部關于北宋歷史的小說是他多年的愿望。南飛雁出生在河南黃泛區的農場,從小最大的娛樂活動就是被奶奶帶去看豫劇。豫劇中取材宋朝的戲很多,例如“貍貓換太子”等。他是在大腔大嗓的唱詞里完成了文學的啟蒙——知道了什么是英雄豪杰,什么是無道昏君,什么是忠臣良將,也因此對北宋歷史中的一個個未解之謎產生了興趣。
用純文學的知識儲備寫好諜戰的通俗題材,沒有深厚的文學底蘊是做不到的。作家劉震云認為,《汴京聽風錄》將嚴肅文學的思想深度,例如對政治哲學的探討與諜戰小說的可讀性進行了結合,尤其通過“細節的真實”推動情節,例如書中北宋缺馬導致的“前線殺驢充饑”與都城“烹驢為藝”的階級撕裂,成為隱喻時代矛盾的符號。“以虛構小說來說,有時候要求比生活更真實。要做到這種真實,就要講出生活中那些講不清楚的、來不及思考的道理和哲學。文學的底色是哲學,但不是詰屈聱牙的哲學,而是用最質樸的語言說出最深刻的道理。”劉震云分享道。
年輕一代的讀者很適合跟著《汴京聽風錄》的故事,做一次“尋找真相”的閱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宋史學者趙冬梅寫作了多部關于宋代的作品,她分享道,汴京是現在的開封,這里不做首都已經1000多年,但是在北宋時期,這里集中了最優秀的人才、曾經是最繁華的都城。現如今,這里也仍舊是一塊熱土,有著深厚的文學底蘊。《汴京聽風錄》所在的時代,堪稱華夏群星閃耀的時代,但歷史書能保留到今天的信息,百不存一二。因此,在歷史小說創作中,非常依賴作者卓越的想象力,用想象力超脫歷史的束縛。
長期從事非虛構寫作的梁鴻注意到,《汴京聽風錄》將真實的歷史與小說虛構進行了融合,“書中在歷史現實的框架之內,虛構出了一個龐大的世界,嶄新、完整、富于魅力。歷史小說的創造力和科幻小說不同,科幻小說是創造新的社會秩序,一種文明的向往,而南飛雁在已有的歷史、已有的人物如柳永、晏殊、宋仁宗的現實秩序之下,進行了新的建構,這特別考驗一個作家的創造力、想象力、對主題的服務能力。”梁鴻談道,在河南這片土地上,人與歷史生活在一起,不管是南飛雁小說的風云變幻的汴京,還是劉震云作品的寬闊心靈和歷史感,都是河南人對整個大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