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這邊獨好”!從黨史視角解讀詩詞家國情懷
《沁園春·長沙》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邁之問,反映了青年毛澤東對國家命運的深刻思考;《菩薩蠻·黃鶴樓》中“心潮逐浪高”透著蒼涼與堅定的心境……“七一”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臨近之際,滬上行知讀書會策劃紅色文化主題講座,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長方笑一亮相,從黨史視角深入解讀毛澤東詩詞中的革命情懷與文學魅力。
他結合梳理目前讀到的詩43首詞35首談到,毛澤東詩詞創作時間跨度非常長,最早的是1915年5月《挽易昌陶》,最晚的是1973年8月5日《讀<封建論>呈郭老》。
“毛澤東的詩詞創作,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成長過程,與革命和建設事業以及其中艱難曲折歷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方笑一舉例介紹,比如毛澤東贈詩“縱宇一郎”羅章龍,《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的雄渾博大,充分反映了五四運動爆發之前,懷抱理想的青年人心理狀態。
《采桑子·重陽》中“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豪邁、《菩薩蠻·大柏地》中“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的樂觀豪情,展現了毛澤東在逆境中的革命自信。《清平樂·會昌》中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充滿了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念。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拉近了偉人詩篇與當代青少年距離。尤其是小讀者們表現出濃厚興趣,互動環節踴躍舉手提問。重溫“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等謳歌勝利的著名詩詞,依然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