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夢景多奇闊
李白和夢的淵源不一般,他的名字,據說就來自一場夢。根據唐代當涂縣令李陽冰的《草堂集序》及進士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白本是南北朝時涼武昭王李暠的后裔,先輩在隋末時獲罪,逃難到西域的碎葉,為了不被發現,連姓帶名一起改掉了。直到唐代神龍年間,李白的父親才逃回蜀地(今四川)生活。李白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母親做了個奇異的夢,夢中,長庚星(金星)在西方熠熠發光,照亮了天空。這個新生兒,因而被命名為“白”,字太白。
長大后成為詩人的李白,也頻頻將夢寫入詩句中,粗略統計,李白的詩中,“夢”字出現了至少七八十次。在他的夢里,有著怎樣的山高水長?
夢魂飛去來
古人認為,夢是由人類魂魄的活動產生的。人睡著后,靈魂脫離肉體,可以飛臨任何想去的地方;同樣道理,別人的靈魂也可以飛升,與你的靈魂相遇,進而發展出一段故事。“夢魂”一詞由此產生,李白對此也深信不疑,經常將它寫進詩中。
李白的夢魂,多因思念而生。有時候是對朋友的思念。751年,李白聽說好友丹丘生在石門山(位于今河南省葉縣西南),營造了一座居所,離群隱居。他還聽說,隱居之處留有東漢隱士高鳳生活過的痕跡。李白心中遁世棲居的念頭,又被勾了起來。他寫下一首五言長詩,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思君楚水南,望君淮山北。夢魂雖飛來,會面不可得。”李白和丹丘生,遠隔楚水淮山,雖然不能相見,但夢魂依然可以飛來。
有時候是對故鄉的思念。描寫邊塞風情的《太原早秋》中,李白對比了家鄉和邊塞的早秋氣象:家鄉的花朵雖然已開始枯萎,但天氣依然如火般炎熱,邊塞卻早早感受到了秋天的威風,野草上已凝結冰霜。萬物凋零的時節,李白更想家了。夜晚,他的夢魂環繞著邊城的月亮,心卻早已飛回了家鄉:“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更多的是對戀人的思念。戀愛中的人兒,忍受不了分別,何況是長別。在描寫相思之情的《大堤曲》中,李白寫道:“春風復無情,吹我夢魂散。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春日暖陽照在襄陽府的漢水大堤上,堤上花朵盛開,春意一片。戀人曾經相約在這里,但一人如今已去往遠方。留下癡情人望著南飛的白云,夢魂追隨戀人而去。怎奈春風無情,連夢魂也吹散,這相思終歸無處安放。
如果說《大堤曲》描寫的是春天的思念,《長相思》則是秋天的相思。長安秋夜,天氣漸涼,庭院中,絡緯(紡織娘)在井欄旁鳴叫,微霜凝結在涼席上;臥室中,一盞孤燈還在亮著,一位公子卷起帷帳,對著月亮長嘆一聲:如花美人遠在天邊,自己怎能不思念。無奈“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公子只能“長相思,摧心肝”。
夢游天姥山
李白熱愛壯麗的山河,即使在夢中,也時常尋訪名勝。正如在《下途歸石門舊居》中所說:“余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游仙山。”他做的最著名的一場游山夢,要算攀登吳越名山——天姥山。
天寶三年(744),李白在長安。連續碰壁之后,他自知不能為朝廷所用。于是在這年冬天,于黯然中返回任城(今山東濟寧)家園。在東魯,他又開始做南游的夢。李白聽說越地的天姥山,高有“四萬八千丈”,氣勢“拔五岳掩赤城”,與蓬萊仙山比也不遜色。李白下定決心要南下探訪,也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還沒動身,他就在一個晚上夢到天姥山了。夢中的李白“一夜飛度鏡湖月”,來到天姥山近旁的剡溪。這是他崇拜的山水詩人謝靈運曾留下足跡的地方,望著眼前的山水,李白撫古追今:“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他穿上了謝靈運發明的謝公屐,腳步輕盈,不覺間已經“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李白的這個夢境非常廣闊,不僅有“身登青云梯”所見到的壯麗景色,還有千巖萬轉之后遇到的洞天府第。李白在山中左登右攀,正倚靠在山石邊休息,忽然聽到聲若震天的熊咆龍吟。抬頭望天,云層聚集,雨很快就要下來,地上的池水蕩漾,也起了水霧。這時,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閃電落到山巒上,巖石崩裂,一道石門在李白面前轟然打開。
石門內的仙境廣不可測,陽光和月光照耀在金銀鑄造成的宮闕上,熠熠生輝。云中仙人以霓為衣,駕風為馬,紛紛降臨。李白如癡如醉,猛虎在他身旁鼓瑟,鸞鳥在他眼前駕車,各路仙人站立如麻。然而好夢卻在這時驚醒:“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李白非常惋惜,醒來時的枕席,哪里還有夢中的煙霞?
李白一直愛慕仙道,現實生活中無法目睹仙風道骨,但夢境卻滿足了他的愿望。清醒后的李白,寫下《夢游天姥吟留別》,向東魯的友人告別,同時也向夢中的仙山致敬。
夢訪謝惠連
謝惠連是謝靈運的族弟,也是經常出現在李白夢中的詩人。李白夢到謝惠連時,常常出現一首叫做《登池上樓》的詩。這首詩中有一聯佳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因為意境優美,千古流傳。相傳,這首詩是謝靈運夢到謝惠連時,在夢中偶得的。南朝時鐘蠑《詩品》說:“(康樂,即謝靈運)思詩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
這首名詩,因此有了兩個意義:一是夢中得到佳句的神奇,二是兄弟間感情的深厚。李白夢到謝惠連,醒來后,往往感嘆兄弟情深。
李白有個族弟李昭,在邠州擔任長史,李白很想念他。這年仲春時節,楊柳新發,枝條柔軟,李白也攀高,折取了長長的一枝。古人送別時,往往折楊柳相送,如王之渙:“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望著手中的楊柳枝,李白想:誰能拿著這楊柳枝,為我送別,去見我的兄弟?這天晚上,李白做了一個夢,夢中謝惠連出現了。醒來后,李白看到自己庭院中的池塘,不知道什么時候也長出了青草,不覺吟誦起謝靈運的那首詩來。吟罷,他也仿寫了一聯:“東風引碧草,不覺生華池。”春天已來,何時能見到兄弟你?李白因這個夢,寫下了《書情寄從弟邠州長史昭》。
五十六歲那年,李白又與另兩位兄弟惜別。一位是被封為徐王的王室成員李延年,另一位是李延年的從弟李延陵。李白與他們并沒有血緣關系,只因同姓李,而以兄弟相稱。這年秋,他們相聚,臨別時,李延年送給李白金膏、玉液等珍奇的禮物。李白也在涼月滿地的夜晚,騎馬將他們從城里送到郊外。分別的那一刻,李白很舍不得:“泣別目眷眷,傷心步遲遲。”他想到最近又在夢中見到了謝惠連:“夢得春草句,將非惠連誰。”夢中的謝惠連,不就是李延年兄弟的化身嗎?
詩人夢李白
李白也經常出現在他人的夢中。作為世人仰慕的詩仙,唐代的杜甫、張祜、李山甫等,都曾夢會李白,此時的李白又是什么形象呢?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說是后輩有點勉強,但可算作小友與迷弟。744年,兩人相識于洛陽,之后曾共游河南、山東一帶。在杜甫的眼里,李白為人卓爾不群,寫詩當世無敵。兩年后,杜甫來到長安,李白去了江南,何時才能再相見?壓抑不住想念的杜甫寫了《春日憶李白》:“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思念積累多了,就化而為夢。之后的十五年,兩位詩人無緣相見,但杜甫時常想起李白。759年,聽說李白因受永王李璘謀反案的牽連,而“坐系尋陽獄,長流夜郎”,很久之后才無罪釋放。他非常擔憂李白的近況,于輾轉反側之際,連續三個晚上夢到了李白:“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一個月光灑滿屋梁的晚上,杜甫恍惚間看到李白的身影出現在面前。杜甫又喜又驚,喜的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自己的日思夜想,終于盼來了好友;驚的是,李白遠在幾千里外的“江南瘴癘地”,“路遠不可測”,又是怎樣翻越千山萬水?難道是生出了羽翼?
在夢中,杜甫有很多話要對李白說,他尤其想對李白說:我理解你的落寞和無奈。你仰天大笑出門去,捋著花白的頭發,感覺此生志向沒能實現;長安城里冠蓋如云,只有詩才橫溢的你獨自憔悴。話長夜短,告別的時刻來得那么快:“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看著李白登上東去的帆船,此去路途艱險,杜甫滿是不舍和牽掛:“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這一別,又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趁著還記得夢的內容,杜甫寫下了《夢李白二首》。三年后,李白去世,杜甫最終沒能與他相見。夢中的這次會面,算是唯一的安慰了吧。
晚唐的詩人,無緣與李白會面,但讀著他的詩篇,飄逸的形象仿佛也躍出紙外,進入夢中。
“我愛李峨嵋,夢尋尋不見”,張祜(792年-854年)喜歡李白的詩,期冀能在夢中與先輩相見,但一直未能如愿。朝思暮想中,張祜夢到一位騎鶴的仙人,從海上向他飛來,告訴他:“李白正陪王母娘娘宴飲,很快就過來了。”果然,不多久就看到喝得大醉的李白,駕著一條紅魚,逆浪而來,走到近前,開口問道:“你就是張祜?聽說你是個驕狂的人啊。我早晨參加王母的瑤池宴,聽茅君說,你也喜歡喝酒。既然如此,我和你說說我的故事吧。”接下來,李白敘說了他的生平往事,比如得到唐玄宗的欣賞、在殿堂上脫靴羞辱高力士以及后來受到排擠,離開京城等。
張祜和李白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恃才傲物、都曾受人排擠、都傾心隱居生活,所以夢中兩人也惺惺相惜。末了李白還邀請張祜百年后來做客,并且承諾,你只要喊一聲“李白開門”,我就會出來迎接:“爾當三萬六千日,訪我蓬萊山。高聲叫李白,為爾開玄關。”醒來后的張祜有些失落,在這個沒有了李白的世界,自己是多么孤單:“天明夢覺白亦去,兀兀此身天地間。”
此外,晚唐咸通年間(860—874年)詩人李山甫,也曾夢會李白:“我識翰林文,不識翰林面。上天知我憶其人,使向人間夢中見。”夢中的他與李白激揚文字,飲酒論詩,好不快意。到了宋代,徐積有《夢李白》,黃庭堅有《夢李白誦竹枝詞三疊》,李白的夢魂,依然在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