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后記
本期“文學史研究”中,季劍青以沈從文在京滬兩地的創作歷程,勾連起同時期新文學場域的運行機制,別具慧眼地看到“職業作家”在促成沈從文創作成長中的潛在影響,揭示了1920年代后期新文學場域的轉型。賀仲明、張佳瓏以茅盾晚年的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為中心,辨析了茅盾在傳統與現代、文學大眾化、中西文學三個方面的反思與深入,開闊的視野與文學理念的反思對當代文學發展具有啟示作用。易彬深耕穆旦研究數十載,憑借對穆旦史料的熟稔,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穆旦1958—1977年之間的翻譯歷程,指出了翻譯對象對穆旦生命精神的滋養,對完善穆旦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魏華瑩觀照到了李準在新時期的“人民性寫作”的困境,以及從人民生活中尋求突破的努力,以典范性的個案呈現了人民性寫作在新時期創作中的個人痕跡。
本期“文學現象研究”中,鮮明的問題性與敏銳的批判性為突出特征。孟繁華以當下文學的在場者身份,對1990年代以來被批評界遺忘的文學作品披沙瀝金,分別從知識分子題材、鄉土題材、歷史題材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中選取被遺忘的部分,以文本細讀與價值判斷的方式剖析了這些作品的獨特審美品性和文學史價值。陳劍暉回顧了現代散文的歷史經驗,指出了魯迅散文的現代意識與當代啟示,對新文化大散文和生態散文的創作現象與典型作家進行了深入分析。牛學智指出了當前文學批評的“硬知識”化現象,在典型長篇小說的敘事模式的分析基礎上,指出了“硬知識”化的局限性及其對文學性的損害。
本期“經典重讀”中,溫奉橋、王敏從內在品質和外在認證的兩方面剖析了《鐵道游擊隊》的經典化歷程,是對《鐵道游擊隊》經典化的開拓性研究。朱羽重回《我們夫婦之間》的批評現場,揭示了《我們夫婦之間》敘事機制上的復雜性,以及“之間”的癥候性,對《我們夫婦之間》進行了經典重讀,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扎實的史料功底。
本期“最新文本”中,汪政從宏觀深入到微觀,從時代、社會、個人以及作家四個角度,多維度立體解讀了葉兆言新作《璩家花園》的歷史哲學與敘事美學上的獨特意義。欒梅健以文學史的角度,回顧了文學史上的父親形象,剖析了周榮池的長篇散文《父恩》父親形象的新意。
今年是澳門回歸25周年,值此之際,本期特別推出“澳門文學研究”專輯。1999年12月20日,澳門的回歸,洗雪了中華民族百年恥辱,完成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要一步。中國當代文學在推動澳門回歸,以及促進澳門與大陸之間的文化交流中發揮著文化紐帶作用。為此,我們特別組織了袁紹珊的《論澳門的“艾青熱”及其影響》、朱叢遷的《“回歸”后澳門文學評論的成就與貢獻》、盛梅的《澳門文學的“回歸”運作與當代文學的“南回歸線”》三篇文章,這些文章以詳實的史料,指出了澳門文學在澳門回歸之前就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向,澳門回歸后,澳門文學評論重新融入祖國文學園地,以及重新確立澳門文學評論定位的發展歷程。此外,還向我們呈現了寶貴的、富有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的艾青澳門行的資料,指出了艾青作為文化使者,在推動祖國母親與澳門的文化交流、澳門文學的發展,以及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期“作家作品研究”中,王金勝以柄谷行人的“風景”理論為線索,觀照了《在伊犁》中的風景抒寫,并指出伊犁風景所內涵的作者的主觀真實與1980年代文學主體風景的關聯與再生。胡少卿從多維度解析了《未婚妻》中共時性的回憶筆法,論述打通了阿乙與世界經典作品的精神溝通,同時也指出了《未婚妻》的思想局限性,論評公允客觀。
本期其他文章也各具特色,可圈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