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Amy張回到家鄉》:“小鎮做題家”被卡住的人生B面
一個月的時間里,“蜻蜓計劃——來自烏鎮戲劇節青賽精選”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三部青年戲劇創作者的作品。前兩部《蹺蹺板定律》與《41.5》,關注了女性的生育與自我和解,也從人體器官的角度鋪展生命的延續,“蜻蜓計劃”的第三部作品,6月20日至22日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的《Amy張回到家鄉》,則以小見大,講述了“小鎮做題家”被卡住的人生。
在大城市奮斗打拼難以站穩腳跟,回家鄉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Amy張回到家鄉》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從小被認為是“別人家孩子”的“學霸”,通過高考考到上海,相比于自己的本名,她更多被用英文名Amy張稱呼著。步入職場,她以為自己即將要過上夢想中的大城市生活,卻在出租屋里,在一個個加班的夜里感到迷茫。如果說她曾經的夢想是考上一所大城市的大學,并在一個現代又文明的城市中生活,長大的Amy張突然發現,這看似美好的夢想實則空洞不具體,是自己為它加入了太多幻想的濾鏡。
《Amy張回到家鄉》以細節取勝,劇中充滿了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種種細節,以小見大地描摹出當代青年的生活樣貌。戲劇的開篇從兩個碗講起,最終也歸結到這兩個碗上。那是Amy張畢業租房后,第一次去超市大采購時,“斥巨資”買的兩個品質極好的碗,也是她搬家都舍不得丟棄的東西。從這一處細節就可見,該劇導演、編劇翟博文對生活的觀察細致入微,在家具用品中寄寓生活理想,為小小的餐具注入生活體驗——尤其是想象中的浪漫生活體驗,是很多都市青年都曾有過的經歷。
作為一部場景十分簡單,幾乎沒有實物道具的戲劇,《Amy張回到家鄉》中有豐富的肢體語言,極大地豐富了該劇的表達。三位演員分飾多角,在非常簡單的舞臺場景中,憑借夸張卻不浮夸的動作,把擁擠的地鐵、大城市的人流、小城鎮的馬路、紛亂的職場演繹得活靈活現。該劇肢體動作難度不小,甚至還有托舉,三位演員做到了肢體舞蹈和戲劇表演都不拉胯,實屬難得。
該劇表演形式也比較獨特,演員既是敘事者,也是主人公,一會兒作為“旁白”快速地講故事,一會兒切換到主人公的第一人稱視角抒發情感。敘事者處于“上帝視角”,對故事的講述有情感傾向和判斷,主人公則正在故事里的“當下”,這么安排的優點是隨時保持戲劇的間離效果,但缺點是在個別場景中顯得跳脫。可能,編導恰恰希望讓觀眾也采用“審看”“反思”的態度,觀察Amy張那被卡住的30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