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最新數字化成果 首張中國文學地圖發布:解鎖數據共融新玩法
中國作協主席、黨組書記張宏森(中),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左),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承共同啟動中國文學地圖
浙江省作協黨組書記葉彤主持活動并介紹中國文學地圖相關情況
6月18日,全國首張中國文學地圖在北京圖書博覽會上發布。作為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推出的最新數字化成果,中國文學地圖以標準中國地圖為底圖,將文學地標作為切入點,將作家、作品、活動等海量文學數據在中國地圖上標注呈現,能夠從地域視角一屏縱覽古今文學。
近年來,以地圖作為依托,呈現特定文化主題,如非遺地圖、茶文化地圖、絲綢地圖等,已經成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有力形式。作為后起之秀,中國文學地圖如何拓展文化呈現維度?又如何巧妙地突破“地標羅列”局限,將文學與地理緊密交融,勾勒出二者鮮活的內在聯系?一個個疑問背后,是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共建、共融、共享”理念的鮮明注腳。
“會生長”的地圖,全景聚焦正在發生的文學
中國文學地圖是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標準、數據、平臺、應用、安全”五大體系中的平臺級應用。目前,地圖上共標注了文學地標1148個,其中包括文學場館124個、名人故居218個、書店書屋20個、文學相關景區158個、文學相關遺跡628個,覆蓋全國各地。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雙輪驅動的技術思路下,中國文學地圖接入全國首個文學智能體,呈現出數據豐富、可持續生長、應用可掛載迭代等特點,是一張智能化的文學地圖。
首先,數據豐富,可持續生長。以文學地標為錨點,中國文學地圖將數據庫中成千上萬的文學名篇、作家信息呈現出來,使文學數據有了更多維度的表達。同時,文學地圖中的數據每天在“生長”。隨著版本迭代升級,特別是其中的主流文學期刊目錄數據、全國重要文學活動數據、重要文學出版數據、重點文學作品改編傳播數據等,將時時更新,讓觀眾了解“正在發生的文學”全景。
其次,拓展便捷,可掛載應用。中國文學地圖上的每一個地標,都可以單獨拓寬為文學+地理、文學+旅游的全景式數字化展項,例如首次展出圍繞西湖的“文學西湖”通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全景呈現文學聯通新模態,包括哪個景點的文學作品最多、哪個朝代寫西湖的作品最多、作家們到西湖都去了哪里等等,生動有趣。
此外,地圖還通過AI賦能,充分融入智能體。中國文學地圖已接入全國首個文學智能體,接入DEEPSEEK大模型,可以隨時通過小程序訪問,并通過數字人查詢相關點位和信息。
依托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多層次全方位精彩呈現
2023年4月,中國作協批復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浙江文學館共同打造“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打造了全國首個文學智能體、全國首個文學場館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全國首個文學數據團體標準等系列標志性成果。
此次發布的中國文學地圖,也是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的又一個創新性成果。
“中國文學地圖不是孤立地在地圖上羅列數據,而是基于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框架體系建設的,是中心標準、數據、平臺、應用、安全五大體系協同推進的結果。可以說,中國文學地圖的所有精彩呈現,都有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相應的體系在支撐。”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項目負責人表示。
中國文學地圖依托的數據,來自于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建設的數據庫。2024年以來,中心整合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資源數據,建成了全國基礎文學數據庫(“正在發生的文學”數據庫)、紅色經典文學數據庫、文學金句數據庫等系列數據庫,中國文學地圖與系列數據庫的緊密連接,實時調取數據庫中的數據資源,地圖的展示因而有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在底層支撐上,中國文學地圖以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平臺基座為依托,為地圖提供強大的數據存儲、管理和分析功能,能夠高效地處理海量的文學數據。在平臺基座的基礎上,中國文學地圖還作為平臺級應用,能夠為其他細化的文學地圖應用提供支撐。以“文學西湖”地圖為例,它是中國文學地圖的深化和細化應用之一,通過對特定文學地標的深入挖掘和展示,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文學體驗。
此外,中國文學地圖還以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起草的全國首個文學數據標準《文學數據管理與應用總體要求》作為規范,確保了數據的兼容性和一致性。各地開發的地標一級的文學地圖應用只需按照該標準進行數據處理和接口設計,即可順利接入中國文學地圖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共同構建起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學地圖體系。
合力推動“一鍵融通”,打造全國文學數據共同體
“中國文學地圖是實踐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共建、共融、共享’理念的又一嘗試。在中國文學地圖發布后,我們還將繼續秉持這一理念,在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聯動各級文學領域相關單位,持續開展系列工作。”浙江省作協相關負責人表示。
根據建設規劃,下一步,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將以建成的“標準、數據、平臺、應用、安全”五大體系和“紅色經典文學成長教育普及計劃”為建設框架,不斷推動中心更好服務全國文學場館。當務之急是促進更多成果落地實施。依托全國文學館聯盟,逐步實現數據的無縫對接與共享,構建全國文學場館的“數據共同體”。同時,還將以共建、共融、共享為準則,加快會同全國文學館聯盟成員單位打造智能化、協同化的全國文學場館一體化數字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全國文學場館的“一鍵融通”。
結合國內文學場館的合作共建需求,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還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浙江文學館的基礎上,適時組建分中心,逐步形成東西南北中的格局,合力推動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建設成果在全國層面的普及應用,更好地服務全國的文學愛好者和社會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