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墨戲傳統到數智新境
中國古典水墨畫的“戲筆”,源于文人畫的“墨戲”傳統——一種以筆墨為游戲、在即興中追求神韻的創作風格。從宋代米芾的“信筆為之”到清代八大山人的“白眼向人”,“戲筆”追求不拘常法、不似之似。它既要求技法上的高度凝練,如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以粗放逸筆勾勒醉態,衣袍數筆成形卻神采躍然;又強調精神上的自主表達,如徐渭的《墨葡萄》以癲狂筆勢潑灑墨點,藤蔓糾纏間盡顯孤憤。這一藝術風格傳遞了畫家的性情與哲思,形成了一種“以戲入畫,由畫見性”的獨特傳統。如今,“戲筆”美學正在科技賦能下展開一場跨越千年的當代續寫。
在當代語境下,水墨藝術的創新演繹并非簡單延續傳統技法,而是以現代材質與科技為媒介,重構其視覺語言,其核心在于中式元素與現代材質的巧妙融合。當傳統水墨的意境與筆墨精神通過數字交互、光影裝置、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呈現,古典美學由此煥發新生。如湖南美術館“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的數字化展陳中,齊白石所繪魚蝦不再局限于傳統紙本水墨,而是通過數字投影、動態AR技術在電子屏上自在游弋。借由虛實結合創意與裸眼3D效果,墨色隨觀眾的互動產生暈染變幻,還原出水墨竹林的意境,既保留了白石老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精髓,又完美復現了傳統水墨“偶然得之”的戲筆狀態。“劉海粟美術館建館三十周年紀念展”嘗試通過數字藝術創新展陳方式,在近50平方米的8k超高清大屏上,將《歲寒三友圖》《粗枝大葉荷花》等水墨作品進行數字化解析與重構,營造出生機勃勃的動態光影效果。原作的遒勁筆觸與隨風輕顫的花枝在光影中交織,讓觀眾身臨其境般感受藝術與科技的完美融合。
在數智技術的賦能下,傳統“墨戲”的表現形式正不斷拓展。藝術家們以算法、光影、交互媒介為筆,在虛擬與現實間重構水墨的寫意精神。藝術家蔡國強與團隊開發的AI模型創作的《光文明的余燼》,以數字光影模擬米芾“米點皴”的煙云效果,算法生成的“光塵”替代傳統水墨,卻依然遵循“以虛代實”的東方美學邏輯,使“墨戲”的隨機性與流動性在虛擬世界中延續。
在公共藝術領域,水墨藝術的形式創新則讓“戲筆”美學走入大眾日常生活。如杭州地鐵以3D投影技術呈現國風動態水墨畫卷,墨跡如煙霞般升騰消散,傳統“潑墨”被轉化為實時渲染的視覺奇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現代空間煥發新生。“海上明月·紀念吳昌碩誕辰180周年藝術大展”則通過工作坊的形式,引導觀眾拼貼出兼具傳統筆墨意趣與現代材質語言的山水意境,使“墨戲”從單向的藝術表達轉化為多維度的互動參與,將古代畫者“解衣盤礴”的創作狀態,轉化為大眾可參與的集體游戲。
當水墨從紙絹走向代碼,它的未來或許不在于復刻傳統,而在于以新的語法重構“游戲筆墨”,其中的深層命題是如何讓科技成為即興“戲筆”的賦能者,而非僅是炫技的工具。未來可能的路徑包括交互性深化,觀眾以手勢觸發水墨生成,或腦電波影響畫面韻律等,使“游于藝”從單向創作變為多向游戲;敘事性重構,利用NFT動畫或元宇宙劇場,讓水墨不再局限于視覺,而是成為跨媒介的敘事載體;以材質跨界實驗不斷拓展水墨載體的可能性,探索水墨與生物材料、柔性屏幕、導電裝置等的結合,進一步模糊傳統與現代的邊界,讓水墨語言借助科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從古代藝術家的“信筆”到今天AI的“算法筆觸”,“戲筆”美學的本質始終未變。而新中式水墨的真正價值或許正在于以數智時代的語言,重新詮釋那份“游戲筆墨”的精神與哲思。當科技讓人們以手勢撥觸墨韻,用思緒勾勒山水,數智時代的水墨創新真正觸摸到了“墨戲”傳統的靈魂,即用可得的媒介,呈現一場意蘊悠長的筆墨游戲。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