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的閱讀·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河北民歌賞讀會舉辦
6月14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別樣的閱讀·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第三站——“平原上的音樂會·河北民歌賞讀會”在河北省圖書館報告廳舉辦。“別樣的閱讀·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是由首都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河北省圖書館、山西省圖書館和內蒙古圖書館聯手打造的閱讀推廣項目,此次走進河北,通過民歌這項文化遺產,品味河北獨特的歷史文化。
作為國家一級圖書館,河北省圖書館始終以傳承地域文化為使命。此次活動依托館內特色音樂藝術資源,通過“閱讀+音樂”的創新形態,展現河北民歌的歷史厚度與藝術價值,彰顯了公共文化機構在地域文化保護和全民閱讀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水土養一方樂”,河北獨特的地理格局孕育了多元民歌形態:壩上草原的牧歌、太行山區的小調、渤海之濱的號子,其中85% 為民歌小調,這與平原地區密集的市鎮、興盛的曲藝傳統密不可分。據《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北卷》記載,全省收錄民歌達1200首,《小放牛》《小白菜》等經典曲目至今仍在京津冀地區廣泛流傳。
活動現場
活動特邀河北傳媒學院音樂學院教授胡小滿擔任導讀和導賞人。胡小滿憑借豐富的知識儲備、專業的音樂素養和獨到的藝術見解,為讀者詳細闡述了河北民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胡小滿從吟唱調、謠曲、時調三類小調切入,結合《小白菜》《孟姜女哭長城》等經典曲目現場清唱,深入剖析唱腔演變與文化內涵,讓讀者對河北民歌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來自平山的石家莊市非遺項目閆三妮民歌縣級代表性傳承人趙麗娟演唱的《你走你那個山梁我走溝》和《半斤莜面推窩窩》,以丘陵地帶特有的顫音唱法,勾勒出太行山區的婚戀風情。昌黎文化館館長李靜為活動特別錄制了《放風箏》和《茉莉花》的河北唱腔版本,展示了運河文化帶的“南歌北唱”現象,將江南曲牌與北方民俗巧妙融合。河北傳媒學院副教授于宙演唱的《表姑娘》和《探妹》則展現了市井煙火氣。民歌不再是老古董,從紙面又飛回了尋常百姓家。
圖書館等機構和個人珍藏的民歌文獻是本次活動的重要線索。從1945年延安魯藝油印的首部《河北民歌》,到2023年出版的《河北民歌瀕危詞曲輯錄》,跨越近80年的六代曲譜文獻,串聯起河北民歌的搶救性保護歷程。其中,1951年萬葉書店出版的《河北民間歌曲選》收錄386首作品,作為新中國首部省級民歌選集,首次以鉛印形式讓《畫扇面》《探妹》等市井之聲走向全國;1995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北卷》更是集大成之作,首次系統收錄滿、回等少數民族民歌,構建起完整的河北民歌文化圖譜。喬倫、劉榮德等學者的研究著作,更從學術維度揭示河北民歌的藝術密碼。
值此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活動特別呈現了《打黃土嶺》《站崗放哨歌》等紅色民歌。通過梆子腔的激越與童謠的明快,讀者得以重溫軍民抗戰的歷史擔當。
面對非遺保護的時代課題,導讀專家提出“形魂共守”理念:既要保護《四輩上工》等傳統曲目的原態唱詞,也要守護正定廟會“對歌”等民俗場景的文化生態。正如現場演繹的《抗洪夯號》所示,傳統夯歌與新時代勞動場景的結合,正在賦予民歌新的生命力。
隨著河北站的圓滿落幕,這場跨越華北五省的文化之旅即將駛入新航程——6 月下旬,“歌從天上來?內蒙古民歌之旅”將在內蒙古圖書館開展,讓長調牧歌與漫瀚調的悠遠聲響,勾勒出草原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共同撐起的無垠天空。京津冀晉蒙五省圖書館將繼續以民歌為橋,讓華北大地的“聲”與“史”在互鑒中煥發新生,共同譜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聲不息”的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