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奔走大長慶 ——“長慶杯”中國石油作家團采風紀實
6月4日—10日,中國石油作家采風團一行8人奔赴長慶油田千里油氣區,開啟一場探尋“黑金綠能”之旅,聆聽鄂爾多斯盆地上蓬勃生發的石油故事。
采風團一行來到慶城油區采油二廠、定邊采油八廠、烏審旗采氣三廠、榆林天然氣處理廠、采氣二廠、上古天然氣處理廠等地深入采訪,7天行程1800余公里,橫跨陜、甘、寧、蒙四省區,爬高原、涉荒漠,頂高溫、冒酷暑,認真聆聽、仔細觀察,與員工面對面交流,記錄長慶油田55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此行不僅是一次深入基層的創作體驗,更是一次深刻的石油精神洗禮。
6月4日,在“長慶杯”文學拉力賽采風活動啟動儀式上,石油作協常務副主席,中國石油報社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李方俊,長慶油田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楊立龍對采風團提出希望要求。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吳克敬到會祝賀,并希望作家們能寫出“石油故事用火整理,長慶人就是取火人”的精神內涵。
啟動會后,作家參觀了長慶油田展覽館,系統了解長慶油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聆聽長慶人如何在“磨刀石上鬧革命”,成就了世界罕見的低滲透油田開發奇跡。當天下午,采風團就乘火車從西安抵達甘肅慶城采油二廠,放下行李,就走進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舊址將軍樓,踩著當年將軍們留下的腳印,作家們在創業窯細細觀摩,目之所及,皆是回憶;一景一物,皆是故事;一字一句,皆是精神……
第二天,作家們走進南梁鎮的子午嶺。這片位于10億噸整裝頁巖油主力開發區域的采油平臺——長慶頁巖油開發分公司華H100平臺,是目前亞洲陸上最大的頁巖油水平井采油航母平臺。經歷了數十年的科技攻關和勘探開發,長慶頁巖油產量連續6年保持大幅增長,總產量約占全國頁巖油產量的三分之二,干部員工以“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全力加快油氣上產、新能源發展步伐,切實當好能源保供“頂梁柱”。
6月6日一早,采風團告別慶城,驅車500多公里前往鄂爾多斯烏審旗。路途中,作家深入采油八廠數智生產指揮中心,了解大數據運行模式改變員工生活、提升員工幸福指數的管理變革,感受石油人“土豆地里掘黑金”的精神。
下午抵達位于內蒙古烏審旗的蘇里格氣田。蘇里格氣田是我國產量最高的整裝大氣田,打造了國內外致密氣成功開發的典范。作家走進蘇里格展覽館、蘇里格第六天然氣處理廠、采氣五廠蘇東39-61儲氣庫、作業一區參觀,實地體驗處理廠的“智慧大腦”,看到巨型電子屏上實時跳動的生產數據、工藝流程,廠區里地上智能機器人巡視,天上無人機自動巡檢,作家們嘖嘖稱奇,贊嘆不已。
6月8日,采風團一行驅車來到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東部的榆林天然氣處理廠,深入感知一方氣從“單井到千家萬戶”的漫長旅程。該處理廠是長慶氣區向陜京供氣的樞紐和咽喉,是民生溫暖的“驛站”,日外輸氣量最高達到7900萬方。常年堅守在這里的69名采氣員工,用日復一日的奉獻與付出,踐行著“守護萬家是我們的擔當、奉獻能源是我們的使命”的樸實諾言。
下午,采風團走進國內第一個大規模乙烷回收項目——上古天然氣處理廠,深入生產裝置現場,在供熱裝置區域、壓縮機廠房,了解生產工藝及安全生產特點。站在上古二期項目建設參觀平臺,看到現場機械轟鳴、人員忙碌,作家們被項目建設人員冒著35℃的高溫拼搏奉獻的精神所折服。
建設一個油田,改善一方環境;修建一座井站,增添一片綠色。前不久,內蒙古毛烏素沙地的“老朋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蓑羽鶴,從越冬地飛回這里繁殖生息;國家級頁巖油示范區華H100平臺用30畝地的占地面積撬動著地下4萬畝資源;紅色南梁林讓黃土高原溝壑峁梁迸發生機;被稱為沙漠“活化石”的黑格蘭古樹數量已增至約200棵……一路走來,采風團看到油區的綠色鋪滿黃土高原,藍天白云、綠色草原與黃色管線形成一幅多彩畫卷,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寫下生動注腳。
采風團一路從甘肅慶陽的尋根之旅,到烏審旗的圓夢之行,見證了三代長慶石油人在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接續奮斗的歷程。石油作家一線行活動成果豐碩,老一輩作家在采風途中重燃寫作靈感,新一代作家以此為起點奔赴廣闊創作未來。
當采風團帶著高原的風沙與油田的星光返程時,文學的種子已深埋于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