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青年”初涉中年世界
在去年一個會議場合與青年作家顧文艷見過面之后,我就一直好奇為何作者一方面在高校工作,是那種典型意義的“青椒”,另一方面卻又保持著某種略為夸張的松弛,眼神里常有逸出常規的能量。以我粗陋的見識,二者是很難協調的。但作者不僅很好地協調了它們,還似乎很是駕輕就熟。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作者像個異類,當我知道她同時也是一個作家時,我開始期待她的寫作。
而后讀到了小說集《一躍而下》,我很愿意將它直接看作作者本人的自傳小說。這個集子,其實是作者本人的自我展開。那些假借小說人物所展開的敘事,其中蘊藏的心結與心事,其中浸潤的思想,在整個集子里盡管形態各異,內里卻又是比較一致,可以綜括為作者自己在初涉中年的時刻,對于過往人生經歷的深刻反思與反省,以及中年視角下重審人生意義時所感到的困頓與悲傷。
我震驚于“自序”里作者的真誠,這種真誠自剖的心思甚至讓人感到心疼。但我想也正是這種決定深刻自剖的真誠,賦予了這個集子一種罕見的真誠與銳利。都已經將刀刃指向了自己,還有什么是作者隱諱不表的呢?多年之后,即便這個集子談論的話題變得些許陳舊了,這種真誠的書寫態度仍將給人啟示與啟迪,或起碼讓人產生內在的共鳴。事實上,我本人的人生經歷可能是距離作者的人生經歷最遙遠的,在作者初中即進入外國語中學,已經展開對世界的真實模擬的時候,我已經比較幸運地走出鄉村教育,正在縣城高中展開對于未來的狂想。但即便有如此巨大的成長背景的差異,我也還是為作者文字里的真誠所打動,甚至也一定程度上能夠進入作者所描繪的“世界青年”的人生困頓與精神迷茫,對他們的遭遇有切膚之痛。
當世界青年步入人生的中年,卻發現自身并不能真正“進入”世界。初涉中年的人生虛無感,因此籠罩著小說里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徹底退入個人領地、從世界全面撤退的呂陸海、duke,沉陷在中產生活里疲于生活卻倍感意義缺失方向模糊的林書奇、喬良、林瓊、一方以及很多個“我”,還是看似完美適應世界節拍的祝力文,某種意義上都沒有“進入”世界。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小說中的人物,他們與世界之間聯系的脆弱意味著他們事實上并未真正“進入”世界。事實上,他們甚至都想退出世界,退回到某種相對封閉、無限潔凈的區域之中。如同《海怪》中的那個大魚一般,他們的內在可能依然強大,只是這種強大不再與世界有所關聯。之所以將小說中的青年視為世界青年,是因為作者無時無刻不在強調小說人物與世界之間的關聯,而堪為整本集子的“題眼”的一句話出自《海怪》,“我與世界的聯系僅僅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希望,而這個世界早已變得昏暗無常。”二是小說中的人物越是賣力地“進入”世界,越是能夠體悟到世界本身的荒誕和人生本身的無意義,這讓他們不得不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進入”了世界。如果“進入”世界曾經是一個光輝蓬勃的閃著光亮的理想,這一理想就不可能像現實這般暗淡無光,不可能如此讓人倍感疲憊和虛無,但事實就是如此。在這個意義上,小說實際上拆解了“進入”世界的可能:既然“進入”這個行動存在歧解,而世界顯然也總是變動不居,總也無法回到那個世界在一代青年心中誕生的原初時刻,再也不能那般純凈和閃光。世界青年的人生遭際,就此成了世界本身不再可信可愛的可悲事實得以發掘的媒介。世界青年到底該向何處去?也就不僅是一個青年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歷史問題,乃至是一個哲學問題。
我很佩服作者在自己的寫作中提煉關鍵詞和核心議題的能力。即便只有5篇小說,這些小說卻已經涵蓋了諸多可能廣泛討論的社會議題,因此雖然名曰檢視自己的中學時代,“中學時代的陰影籠罩在這本集子的上方”,小說對于中學時代的態度其實相當曖昧。作為重塑了作者的一個時代,中學時代其實已經內化在了作者的血液里,比之于具體的教育教法,那種理解世界和人生的觀念與方式方法,可能才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和韌性,也成了作者如今立世的一種憑依。因此我覺得作者對于中學時代精英教育的反思,恰恰是最微弱的,中學時代也只能作為小說人物的背景模糊的過往,在中學時代與一代人的當今之間,其實沒有什么可以清晰捕捉的聯系脈絡。作為一個有些遙遠的背景,中學時代在作者心中喚起的事實上更多是一種溫情脈脈的懷舊情懷,世界青年的初涉中年,才是造成一代青年倍感生命無意義和世界荒誕可怕的根本原因。《人工湖》里的尋澤,似乎才更像面目清晰的世界青年的自畫像,沒有此番經驗的人恐怕很難真切體會為啥備孕這件事,不僅會成為尋澤婚姻能否維系的關鍵原因,甚至還成了尋澤中年疲憊的致命引線。一代青年的問題癥結,其實都與初涉中年的人生經驗有關。重點不僅在于中年,而且在于初涉,所有的震驚與崩潰,都端賴這“初涉”二字。但也正是由此,一代青年才能真正邁入中年門檻。“我終于來到了我生命的中心,歲月的中年。從今往后,我的世界和我注定虛度的光陰將在不變的灰色中飛速旋轉。”如果要為小說尋找第二個題眼的話,我會毫不猶豫選擇這一句話。
由于作者的寫作更多從自身經歷中挖掘材料,尋澤只能是一個女性,因為世上或許真的只有女性才能理解女性,體察女性的困惑。《一躍而下》這個集子事實上始終帶有非常濃烈又強勁的女性體驗和女性觸覺,這讓它一定程度上充滿了女性生命經驗的一些階段性的細節,讓整本集子更加具有清晰的心理維度。5篇小說完全是統一的,結構為一個聯系密切的整體,共同訴說著作者在三十而立之后對于自己這一代世界青年人生之旅的反思。作者感到了困惑,感到了疲憊,也感到了沉重與刺痛,但作者感受最深的恐怕還是愛與理解吧。
我很想給這些作品排一個順序,這個順序是《人工湖》《世界已老》《海怪》《恩托托阿巴巴》《仍然活著》。之所以將《仍然活著》放在最后,是因為我覺得這篇小說有些概念化,盡管該小說可能是作者心中存有執念的一些情感的自然抒發,我還是覺得小說的結構直奔主題,意圖過于明顯直接,表達的主旨其實了無新意。祝力文的面目相當模糊,只有她的前后反差較為醒目,小朱老師的形象相對清晰一些,但二人為何會聚會,仍缺乏比較符合邏輯的說明。按理說,如此兩路人,在一般情況下,應該早就逐漸沒有聯系了吧。
這部小說集顯然沒有窮盡我對作者的期待,因此我仍對顧文艷的創作葆有想象空間。
(作者系青年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