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新大眾詩會暨中國詩歌網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在湖南湘潭舉行
詩歌如此之輕,詩歌又如此之重
——首屆新大眾詩會暨中國詩歌網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在湖南湘潭舉行
6月12日,由詩刊社、湖南省作協主辦的首屆新大眾詩會暨中國詩歌網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在湖南省湘潭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位“新大眾詩會”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心得。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詩刊》主編李少君,湖南省作協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席游和平,湖南省湘潭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忠威,以及王山、胡丘陵、閻安、金石開、羅玲玲、胡金華、吳投文等參加座談。
把夢想縮小成愛好,以便隨身攜帶
“文學是落在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場大雪,不能改變我的生活,卻會讓我的生命因此更加精彩。”詩人王計兵說,他送外賣送了7個年頭,而寫作已進行了37年。由于周圍人不理解、不支持,他有25年時間只寫作,不投稿,有時候甚至不保留底稿。也正是多年來無欲無求的寫作,讓他了解了文學特別是詩歌對一個普通人的價值。“文學夢想找到我們,是來輔佐我們更好地生活的,而絕不能成為生命的禁錮。夢想太大,有時也會包裹住我們的人生,甚至讓我們的人生寸步難行。追求夢想的最好方式是把夢想縮小成愛好,以便于隨身攜帶。一項愛好,如果加上長期的堅持,逐漸就會自然而然地生長成真正的夢想。”他表示,對于新大眾文藝,不能因為有了一個標簽,而降低文學的品質。“希望作為‘素人寫作者’的我們,能用更高的要求對待寫作。寫作最終都要回歸文學本身,讓作品說話。”
詩人曹兵是寧夏彭陽縣關口村的農民,他在《大風》一詩中寫到,“在無數次生活的變故中,我們練習著未雨綢繆”。實際上,他不斷練習的,還有自己的詩藝。他從小就喜歡閱讀,后來經常托人買來一捆捆書,偶爾也寫點散文和隨筆。這為他后來轉入詩歌寫作奠定了良好基礎。有一段時間,他經歷了詩歌寫作的“瘋魔時刻”,“不寫出個東西,心里就好像缺點啥”。他享受寫詩的過程,其中暗含著無法言說的快樂。他覺得,寫詩關鍵是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要變成一個“純技術活”。因此,他不大喜歡修改作品,“害怕修改來修改去,變成脫離原來情感的‘技術化的東西’”。
詩人溫雄珍在東莞務工,閑暇時間堅持寫詩。周邊人經常問她的問題是:“寫詩做什么?能掙錢嗎?”溫雄珍的回答是:“寫作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支撐,是自我的救贖。這就是最大的財富。”在生活最困難的那段時間里,是詩歌幫她度過了心里的難關。所以,她對詩歌只有感恩,沒有功利的想法。她有時候也為詩作“上刊”(發表)而高興,“我寫岀來的詩作,就像自己的可愛孩子,忍不住想去跟別人分享”。
河南詩人尹東在曾參加過去年在河南開封舉辦的詩刊社第四十屆青春詩會。他回憶說,在之前,自己一直忙于生計,只投稿并發過兩三次詩歌,是個徹徹底底的“素人”。所以,當時青春詩會入選名單一出來。開封的很多人都納悶,“這人從哪兒冒出來的”。一年來,因為青春詩會的緣故,他才被更多的人了解。他表示,雖然工作繁忙,但一直持續地寫著。在寫作和修改的時候,他盡量把那些華麗的語言抽出來,因為這種語言背離了他對詩歌的追求。
讓自己的詩句始終飽含泥土的清香
來自山西晉城的詩人榆木,有過多年下井挖煤的經歷。開始是在“井下一線”作業,后來調到“井下二線盤區水倉”。聽著巷道里的水流聲,榆木用手中的筆在礦工交接班單上陸續寫下一些詩歌。在這個“無人區”,他干脆關掉頭頂的礦燈,和黑暗說話,和巷道說話,和水說話。就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里,他把生活看得更清楚了,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詩歌抒情方式。他早期的詩歌主要是寫鄉村生活,“發在網上沒幾個人看”;后來轉寫熟悉的煤礦生活,“點擊量有的達到了六七千”。現在,他轉到地面工作了,詩歌創作題材也變得更加多樣。他覺得,詩歌創作,關鍵在于找到語言的獨特性、準確性、豐富性,寫出真實而深刻的生活。
作為攀鋼礦業公司的一名焊工,溫馨的詩歌寫作與自己的工作密切相關。溫馨認為,新大眾文藝概念的提出,有利于讓更多人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中發現詩意,在時代的風云變幻里捕捉靈感。她將繼續深入工業現場,捕捉工廠里那些普通且平凡的詩意,用大眾易懂的語言描繪勞動場景、記錄時代脈搏。在寫作中,注重強化思考的深度,積極融入真實情感,讓工業場景書寫更具思想縱深和情感溫度。在語言運用上,更加注意剛柔相濟,讓工業詩在不同藝術手法的碰撞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詩人景淑貞來自河南省方城縣四里店鎮張灣村,在村子里開著一家小賣部。她經常給顧客拿錯商品、找錯錢,村里人善意地嘲笑她,“因為寫詩,變得有點不務正業了”。但她仍然堅持著,自己寫、自己讀。有一天,村里一位老人來到她的小賣部,激動地對她說:“我在公眾號上讀到了你寫的詩。”問他讀到的是哪一首,老人大聲地說:“就是那首《五月》啊!‘張灣村的麥子熟了,而收割機/還沒有來,不可能有/比這更讓人焦急的等待了’,這幾句寫得太好了!我還知道《三月》里的那句‘靠著夜晚的門框/摳指甲縫里的泥土’。”老人的話讓景淑貞感到驚喜,她覺得,今后要始終把筆尖扎根于自己生長的土地,讓自己的詩句始終飽含泥土的清香,始終像麥穗那樣低垂。
來自甘肅臨潭的詩人黑小白談到,臨潭縣城不大,只有一條主街道,稍微走遠一點,就是郊區和鄉村。生活在這里,他始終保持著與土地的親近。在這片土地上,他看到了最真實的生活,也觸摸到了新大眾文藝時代詩歌生長的根基。他努力通過詩歌,讓那些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在草原放牧的牧民、在城市中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能在字里行間找到些許共鳴。在寫作中,他有意避免晦澀難懂的詞匯和復雜冗長的句式,而是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情感。他相信在新大眾文藝時代,詩歌就像高原上的星光,雖然微弱,卻能照亮人們的心靈。
“‘在場’是所有基層詩人的寫作基石或者說是命脈。”詩人梁書正表示,“在場的寫作”讓新大眾文藝群體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特征和強勁的生命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經歷的豐富,不必被舊有的“標簽”和“身份”框住。我們的寫作既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更要放寬視野,往外界去看,關注更廣闊的生活和生命的世界。文學,最終還是要從人性的深處走去,要追求光明、純善,要有普世之愛,要有對人世間深切觀照。
關注更多新的寫作者和寫作類型
“如何處理文藝和社會的關系、文藝和人民的關系,更好地體現文藝的時代性與人民性,實際上是我們的革命文藝、社會主義文藝一直在不斷解決的問題。”吉狄馬加表示,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當下,我們回到毛澤東同志的故鄉,思考文藝大眾化問題的歷史發展和當下新變,有著重要的意義。來自各行各業的詩歌寫作者,需要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來處理個人的經驗,使寫出的作品成為具有公共性的精神產品,既能照耀自己,也能照耀他人。
“新大眾文藝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參與者更多元,而且身份不斷融合。”王山表示,新大眾文藝是有根的,是和生活連接在一起的。現在的很多寫作,其實是書齋里的想象,與當下的火熱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有時候顯得缺乏生命力。而新大眾文藝創作,凸顯的就是寫作者對現實經驗的深刻把握。當然,我們探討新大眾文藝,并不是要制造其與傳統文藝創作的對立,而是要看到兩者各自的優點以及相互融通的復雜情形,真正促進文藝的繁榮發展。
“新大眾文藝指向了一個龐雜的、無限生長的文藝現場。”閻安表示,這個概念的提出,讓大家關注到了更多新的寫作者和寫作類型。特別是借助新媒體,“新大眾”創作出了一大批有煙火氣的作品。這是一種海量而無名的創作,泥沙俱下但又充滿了創造力。這不斷刷新了傳統的文學生態,需要我們所有人不斷調整自己的寫作,努力寫出具有時代性的優秀作品。
今年是中國詩歌網成立10周年,李春龍、希冀、梁小蘭、陳哲、易敏、周敏、吳撇、趙琳,以及其他“新大眾詩會”代表在會上分享了自己在中國詩歌網發表詩作,以及被網站選為每日好詩,甚至被選入《詩刊》頭條刊發等經歷。李少君表示,在新大眾文藝的視野下,詩歌要打破圈子化、小眾化的封閉狀態;要讓詩歌從象牙塔走向街頭的人間煙火。期待聽到方言的抒情,田野上的吶喊,甚至工地腳手架的節拍,因為在新大眾文藝時代,詩歌創作的一大特質是“人人可詩,詩為人人”。中國詩歌網和《詩刊》將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多樣的欄目,及時呈現繽紛多彩的詩歌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