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歌書寫“一帶一路”文明對話新篇 ——中馬首部三語詩集《陽光從兩邊照耀》簽約儀式暨詩歌對話活動在廣州舉行
6月10日下午,由中國國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粵港澳大灣區(qū)辦公室(簡稱“國創(chuàng)會粵港澳大灣區(qū)辦”)主辦,廣州市大灣區(qū)文化交流促進中心、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學院承辦,廣州珠江公園、讀懂中國亞太傳播事務所管理有限公司協(xié)辦的“跨越文明的詩意與靈光——《陽光從兩邊照耀:當代中國和北馬其頓詩歌》簽約儀式暨中馬詩歌對話”活動舉行。花城出版社社長張懿和本書兩位主編詩人呂約與北馬其頓漢學家馮海城共同簽署了出版協(xié)議。
2024年8月,在北馬其頓奧赫里德古城舉辦了首屆中馬詩歌翻譯工作坊,一年后,這場始于巴爾干半島的文學之約,終于在廣州結出碩果。作為本次活動的核心成果,《陽光從兩邊照耀:當代中國和北馬其頓詩歌》精選中國詩人西川、呂約、趙四,以及北馬其頓國家詩歌獎得主卡蒂察·庫拉芙科娃等兩國杰出詩人的40余首代表作。這些詩作風格各異、色彩紛呈,既有西川筆下充滿哲思的蝴蝶意象,也有卡蒂察?庫拉芙科娃詩中飽含深情的北馬其頓風情,共同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詩歌畫卷。在活動現(xiàn)場,中馬兩國詩人、翻譯家和詩人以漢語、馬其頓語共同演繹了八首精選詩歌,展現(xiàn)了跨越語言的詩歌魅力。
張懿強調(diào),詩歌以其精練的語言和深邃的意境,能夠跨越國界直抵人心。這場跨越7000公里的詩意交流,不僅見證了中馬文學交流史上的重要時刻,更以詩歌為橋,讓兩種文明在珠江之畔交相輝映。希望通過此次詩集的出版,為中馬兩國的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新的橋梁,讓更多讀者能夠領略兩國詩歌的獨特魅力。
活動現(xiàn)場,中外詩人圍繞詩歌翻譯與文明互鑒主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引發(fā)現(xiàn)場觀眾的強烈共鳴?!霸诒瘪R其頓科學與藝術學院湖邊的樓里,我們兩國詩人逐字逐句推敲詩句。為翻譯‘日落時分,輕柔地’這個意象,我們反復討論‘輕柔’和‘柔和’哪個更貼切,西川甚至創(chuàng)造出‘輕和’這個新詞,最后詩人們投票決定。”詩人呂約與觀眾分享了2024年參加首屆中馬詩歌翻譯工作坊的經(jīng)歷,以及“最浪漫詩歌節(jié)”——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jié)的體驗,讓聽眾身臨其境。她認為,中馬兩國有著深厚的友誼和對話基礎,詩歌互譯和出版是文化交流最具詩意的標志。在活動尾聲,呂約還用馬其頓詩句寄語:“當兩片大海相遇,它們既相互交融又界限清晰”,寓意文明交流互鑒的美好境界。
2012年,馮海城出版的第一部中國古典文獻譯本——馬其頓語版《老子道德經(jīng)》面世,“但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我更熱愛翻譯詩歌、研究詩藝?!北瘪R其頓漢學家馮海城教授從語言學角度闡釋了詩歌翻譯的獨特價值,這位曾翻譯《道德經(jīng)》的學者說:“翻譯詩歌時,我常要追問中國詩人,這個字是單數(shù)還是復數(shù)?是陽性還是陰性?因為馬其頓語的每個詞都有固定語法身份。”他特別提到一個溫暖細節(jié):“寫博士論文壓力最大時,我靠翻譯李清照的詞來平復心情,這是我和詩歌的愛情故事?!?/p>
此次活動還特別邀請波蘭漢學家尤佳,參加這場跨越文明對話,她以呂約的作品為例,說明翻譯詩歌比起翻譯其他敘事構架更明確的文體,更需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需要在另一種語言中重塑原詩的語調(diào)與情感。本土詩人黃禮孩則更關注詩歌的傳播問題。他在對談中呼吁更多小語種詩歌的譯介,讓世界聽到多元的聲音。曾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的馮海城還提議,當下的中國文化傳播,不僅需要孔子學院,也需要魯迅學院。孔子學院更多地在教習中文、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國際也渴望了解現(xiàn)代的中國、當代的中國,魯迅正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標志之一。尤佳表示認同,國際文化交流中,同時也要注重傳播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通過深入的現(xiàn)當代文化交流,才能打破偏見與誤解。
未來,以《陽光從兩邊照耀:當代中國和北馬其頓詩歌》為起點,花城出版社將持續(xù)深化國際文化交流對話,擴展國際合作,推動更高層次、更廣領域的文明對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學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