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湘鄉
細雨蒙蒙,撫慰著迷人小城;四圍山巒,拱育著斑斕璞玉。登上城中心的鎮湘樓四望,其西南諸峰聳翠獻綠,褒忠山若隱若現,在起伏騰躍間似發散著忠義之精神。東北茂林修竹間,鵝公山引頸延綿,護佑著萬畝桑田。漣水河碧波澄澈,如一條絲帶,把小城故事帶到遠方。河的兩岸街衢通達,高樓比肩,綠蔭叢中,散布著灰瓦白墻的屋宇,寧靜怡然。這就是我眼前湘鄉市的概貌了。
打開《湘鄉文旅地圖》,“漢唐千年城,偉人立志地”幾個紅色大字赫然呈現眼前。湘鄉,古稱龍城,楚南重鎮,湘軍故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美的自然景觀。九女仙山、狀元塔、湘軍古道、楠木寨、壺天古街、褚公祠等風景名勝,各具獨特風韻;陳賡、譚政、黃公略、張天翼、李卓然等名人故居,為紅色旅游勝地增添亮麗色彩。然而,最讓我心馳神往的,還是坐落于漣水河東岸、東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麓的東山學校。
“湘鄉城東有山,南連華蓋,下瞰漣水,有石若臺,名曰東臺。東山學校就建在這靈臺秀水之畔。”沿著青石板路,浸著濕潤的雨霧,在講解員小李的輕聲細語中,我們來到一座白墻灰瓦的院落前。樸素如民居一般的大門向游人開放,門楣上的紅色匾額,刻著毛澤東同志1958年題寫的“東山學校”幾個金色大字。穿過進深十幾米的門房,三面環繞的碧水,曲曲彎彎如蓮葉田田,托捧出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式院落。據史料記載,湘鄉士紳劉錦棠、許時遂等于1890年籌建東山精舍,1900年更名為“東山書院”,1905年廢科舉后改名為“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學堂突破傳統教育模式,注重經世致用之學,在“公誠勤儉”“開民智,育英才”的校訓倡導下,培養出眾多民族精英。
1910年秋,求知若渴的毛澤東寫了一首七絕《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隨后,他離開湘潭縣的韶山沖,來到東山高等小學堂求學。當時的校長李元甫讀了毛澤東的作文《言志》,被其救國救民的熱情和志氣所感染,稱贊此文氣魄宏大、志存高遠,表示學校取了一名建國之才。在東山學校的讀書求索,成為毛澤東接受新式教育的開端,對他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沿著雜花繁樹間的石板微徑,來到一座通往書院的石橋邊。橋邊的黃石上刻著一首七絕:“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小李說,這是毛澤東在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時寫下的《詠蛙》。石橋北面是盤臥在草坪間的古樸建筑,五間門樓正中的漢白玉匾額上,是清末書法家黃自元書寫的“東山書院”四個大字,篤實厚重,起翹飛檐的屋脊間鑲嵌著五幅“八仙過海”瓷彩畫,靈動活潑。
這是一座占地約1.6萬平方米的中西合璧式院落,庭院中4株鉆天古樟和4棵繁茂桂樹,令書院充滿生機。按照“前堂后寢、左學右廟”的傳統格局,回廊四圍的東西兩側是與廊連體延伸對稱的數十間房舍,堂長室、監學室、藏書樓、訓古室、教學室、學生宿舍等排列有序。可容納百余名學生的“朝暉廳”講堂石柱上,“公畢方將私治;師嚴然后道尊”的對聯,既是對學生“公誠勤儉”“尊師重教”的警示,也是湘鄉人立身處世的標準。我們不禁感嘆,這里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承載著歷史的賦予與時代的責任。參觀了祭祀孔子的禮殿和格致齋(化學實驗室)后,更讓人意識到,100多年前,我們的知識分子就在開展經學、歷史、文學等傳統教育的同時,還開設算術、地理、自然科學、英語、體操等課程,在弘揚“兼容并蓄”教育思想的道路上邁出堅定步伐。
走進毛澤東讀過書的教室,“業精于勤”幾個大字高高懸掛在后面的墻壁上,給人奮進的力量。教室中的場景引發我無盡遐想,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畫面:古樸的學堂傳授著新的知識,熱血青年在《少年中國說》《救國圖存論》《新民叢報》等書刊和文章的影響下,涌起鯤鵬展翅九萬里的氣勢,革命志士前赴后繼,以行動踐行著“以天下為己任”的錚錚誓言……
走出教室,虹銷雨霽,艷陽把東山學校映得一片明麗。舉目展望,在這片紅色沃土上,曾走出無數為國家和人民解放事業而奮斗的英雄豪杰,其先進文化,也滋養著一代代祖國的建設英才。湘鄉,如一顆鑲嵌于中國版圖上的明珠,閃爍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