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幻成為科技強國與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 ——“提升文化原創力:科幻創作與出版研討會”在沈陽舉行
5月26日, “提升文化原創力——科幻創作與出版研討會”在沈陽舉行。
5月26日,由遼寧出版集團主辦、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承辦、遼寧省作家協會支持的“提升文化原創力——科幻創作與出版研討會”在沈陽舉行。本次研討會以“提升文化原創力”為主旨,分為啟動儀式暨新書首發式、科幻創作與出版研討會、文學實踐活動等環節。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章瑞,遼寧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東平,遼寧省作協黨組書記、主席周景雷等,一級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余位科幻作家、文學評論家、科幻推廣人、出版人齊聚一堂,對中國科幻的未來發展進行深度交流和深入探討。
依托遼寧歷史與工業文化,為科幻文學注入新力量
在啟動儀式上,吳義勤在致辭中表示,遼寧作為中國工業與文化的雙料重鎮,以獨特的科技基因與人文底蘊,成為中國科幻發展的重要引擎。他希望科幻文學的發展應該立足三個方面:一是強化價值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在工業場景與科技實踐中萃取東方美學特質,構建彰顯中國智慧的科幻敘事體系;二是完善人才梯隊,通過專項孵化、跨界培育等機制,構建老中青結合、多元創作力量協同的科幻隊伍;三是深化產業融合,推動“文學+科技+產業”生態建設,探索全版權開發與科技文旅融合新模式。他表示,中國作協始終將科幻文學視為新時代文學版圖的重要板塊,多措并舉,持續為科幻文學發展賦能,期望多方一道努力,共同推動科幻成為科技強國與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
遼寧出版集團副總經理單英琪在致辭中介紹了集團“精品出版工程”實施情況。他表示,萬卷出版公司深耕科幻出版領域十年,“萬卷科幻文庫”品牌匯聚劉慈欣等123位作家,推出“科幻三巨頭”“星云志”等8大系列80種圖書,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團將繼續依托遼寧歷史文化資源和工業文化基因,提高文化原創力。
江波代表科幻作家致辭,他表示,從計算機普及,到互聯網爆發,再到移動互聯網,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我們見證了技術革命的巨大威力。在過去的兩百多年時間里,科幻文學和技術潮流的發展一樣跌宕起伏,中國的科幻文學也走過一條和西方科幻截然不同的路徑。全球化的時代,以《三體》為代表的優秀中國科幻文學,站到了世界先進科幻文化的行列,隨著中國的科技不斷取得新突破,中國科幻也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尹傳紅、寶樹、程婧波、董晶、姜振宇等從科幻創作、出版和影視改編等角度展開文學對談。尹傳紅厘清了科普與科幻的邊界,強調科普以傳播已知科學事實為核心,科幻則需立足文學性與前瞻性,通過作品將科學邏輯與人文想象的融合,避免淪為科學知識的簡單堆砌。寶樹以自身創作為例,提出科幻靈感源于科技與人文的碰撞。同時認為中國科技發展為科幻國際傳播提供支撐,《三體》海外出版熱潮印證了“未來感”國家形象的塑造潛力。程婧波從性別視角切入,分析女性創作特質,認為《黑暗的左手》等作品以微觀經驗延展宏觀議題,為科幻注入柔性敘事,希望出版界關注多元視角以拓寬創作類型邊界。董晶聚焦產業實踐,以AI短劇《太陽墜落之時》為例,指出新技術可以減少科幻作品影視化改編的高成本風險,為科幻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姜振宇從人才培養與產業培育雙維度提出建議,認為高校可以通過科幻學科建設培育復合型人才,出版機構可以聯動文旅產業打造科幻文化空間,推動內容價值向體驗經濟延伸。
深入研討科幻創作與出版,以文學實踐激發創作靈感
科幻創作與出版研討會上,17位科幻作家、文學評論家、科幻推廣人、出版人就科幻文學的創作與出版展開討論。
孟繁華談到,科幻文學是兼具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雙重屬性。從精英文學視角看,科幻文學能夠探索具有深度的問題,比如《三體》的哲學思辨和對文明存續的探討等,因其深刻思想性引發了學術討論;科幻文學具有實驗性,有些作品采用先鋒敘事,比如博爾赫斯的《環形廢墟》的結構主義,挑戰傳統文學范式,屬于高端藝術探索,具有小眾文學性質;從大眾文學視角看,科幻文學具有娛樂性和傳播性,很多科幻小說以星際冒險、時空穿越等通俗題材作為講述內容,如《銀河帝國》系列,適合大眾群體消費。科幻文學是“科學的詩篇”,它用想象力拓展科學的邊界,又用文學的力量叩問人性。未來,隨著科技與社會的變革,科幻可能成為最重要的敘事形式之一,而中國科幻能否在其中占據引領地位,取決于創作者如何更好地融合科學邏輯與人文精神。
賀紹俊強調科幻文學既要姓“科”,又要姓“幻”。“科”指科學思維,它是科幻文學的骨骼,“幻”指超凡的想象,它是科幻文學的靈魂。科幻文學的“科”與“幻”構成融洽的辯證關系。這樣的理解也是從科幻文學的本質屬性出發的——科幻文學的本質屬性是科學邏輯與藝術想象在理性與感性維度上的共振。科學思維作為科幻文學的骨骼,其核心價值在于為幻想提供“認知錨點”“推演框架”。超凡想象作為科幻文學的靈魂,其根本意義就在于它要突破經驗邊界,通過科學的隧道去抵達人類認知的“不可言說之境”。科幻文學的魅力往往源于對“不可能”的創造性轉化。科幻文學中的超凡想象并非對科學的背離,而是以文學形式拓展人類理解世界的維度。科幻文學不僅是一種文學類型,而且也是一種文學方法。作為一種文學方法,每一個作家都應該嘗試將科幻文學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董仁威談到,新中國科幻經過三次發展高潮。從2 0世紀九十年代孕育的中國科幻發展第三次高潮,已經歷了3 0多年。在這次高潮中,出現了以劉慈欣、王晉康、韓松、何夕等中國科幻新生代為代表的上百名核心科幻作家,以及《三體》《醫院三部曲》《天父地母》《傷心者》等數十部傳世之作。特別是,《三體》走向世界成為現象級的作品。目前,中國的科技發展正處在上升期,與之對應的中國科幻文學也在蓬勃發展。少兒科幻和網絡科幻文學是兩支極具潛力的隊伍,應積極支持,大力發展。
徐福偉說,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科幻文學既是承載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同時又是文學上的“新質生產力”,對于提升文化原創力意義重大,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思南文學選刊》《長江文藝?好小說》《北京文學》《長江文藝》《花城》《天涯》等等傳統期刊都刊發了都科幻小說。周大新、張翎、蔣一談、潘靈、王威廉、陳崇正等作家,皆是傳統小說與科幻小說雙修的典范,互相更新和校正敘事經驗,由此形成了兩副筆法的雙向賦能,不斷將小說敘事藝術推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科幻不再是一種狹隘的類型文學題材,而是小說創作與敘事的一種方式方法。
“我近年來的一個新感受和新發現是:隨著現代科技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日漸走向深入和全面,科普科幻作品正在迎來嶄新的歷史定位和存在方式。科普不僅僅滿足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直接需求,而日漸成為人們賴以理解生活的必要素質培養渠道;科幻也不再局限于類型文學或小圈子文化,而在面向未來的中國乃至全人類的現代文化創造當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程婧波說,中國科幻發源于梁啟超和魯迅等先輩們對西方科學的主動學習與接納,后來又深深地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過程當中。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科幻正在成為歐洲精英文化式的科幻、 美國大眾文化式的科幻之外的第三種科幻文化脈絡。科普科幻作品作為理解現實、適應時代的文化橋梁,正在塑造一種新型的文化現實主義,其中科技不僅是生產力工具,也是現代生活情感與夢想的源泉,推動著文學與科幻的深度融合,成為全球文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寶樹認為,今天創作科幻,已經和之前的世代有了本質差別。在從瑪麗?雪萊到阿西莫夫的百年之間,未來是未來,現實是現實,幻想是幻想,生活是生活。但時光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科技沿著一飛沖天的指數增長曲線發展,幻想與現實的壁壘被打破后,科幻自身作為與現實相區別的幻想領域的自治性也被破壞,傳統的寫作套路令人感到陳舊乏味。他認為,創作者需要對科技前沿領域有更多深切的把握,從最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進展中獲得靈感,體現科幻原發的智力追求。另一方面,科幻也要發掘之前較少涉獵的語言學、心理學、經濟學、傳媒學等人文科學,從中尋找靈感。重要的是,需要保持住文學最根本的關切——人的生活與人性本身,去探索在新技術時代乃至一些思想實驗情境下人的生存處境和情感變化。
萬象峰年認為,科幻小說創作面臨的最根本選擇是究竟是要使用文學性表達還是類型化表達,或者應該處在這兩者之間,文學性表達是圍繞要表達的內核建立一整套敘事策略(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類型化表達則非常大程度地借助讀者已有的認知預期來承載表達(比如《星球大戰》)。他將表達方式的公式分為四種組合:“文學性結構+文學性風格,文學性結構+類型化風格,類型化結構+文學化風格,類型化結構+類型化風格”,并對此進行了闡釋。
研討中,大家一致認為,中國科幻正走向一個開創未來的新時代,提升科幻創作與出版的文化原創力,首先應加強科幻文學的理論研究與創新,探討科幻文學的內涵、特點與發展規律,為科幻文學的創作與出版提供理論指導。另外,應加強科幻文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舉辦國際科幻文學研討會、翻譯出版國外優秀科幻作品、組織國際科幻文學交流活動等形式,提高我國科幻文學的國際影響力。同時,應對人類文明新形態進行創新性探索。
為向同行者致敬,萬卷出版公司特開設致敬環節,科幻作家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陳楸帆、江波、寶樹、程婧波、萬象峰年獲“最佳合作伙伴”稱號,《科幻世界》雜志獲“優秀科幻推廣單位”稱號,董仁威、吳巖獲得“優秀科幻人”稱號,胡利、王越、李雷獲得“優秀科幻編輯”稱號。“中國當代科幻名家名作系列”“星云獎獲獎精選系列”“少兒科幻星云獎獲獎精選系列”等圖書在此次活動中首發,遼寧省圖書館代表、媒體代表、讀者代表、經銷商代表接受贈書。與會作家還深入到遼寧沈陽、朝陽等地,尋找歷史中的想象力密碼,激發科幻創作靈感,并展開多次文學實踐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