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小說中的人性剖析 ——從《紅紙信》到《大地之子》
2015年初秋,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日本推出了一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紅十字——女人們的紅紙信》(以下簡稱《紅紙信》)。該劇由日本當年的新銳導演福澤克雄歷時3個月拍攝完成(其中1個月在中國黑龍江拍攝)?!都t紙信》通過女主人公希代等普通日本人接到“戰時召集狀(應征通知書)”,從而踏上血雨腥風戰場的命運,把我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以長卷似的畫面勾勒出來??鐕绲臅r代背景,厚重的戰爭題材,人物命運的變遷,劇情的跌宕起伏……所有一切都緊緊圍繞特殊年代的人物命運和“人性反思”的主題。
透過《紅紙信》,我看到那些幾乎被我們遺忘卻良知尚存的日本文學家、藝術家們,他們呼喚“人性的善和美”。盡管他們抱以理想主義情操創作的“戰爭劇”,與我國作家書寫戰爭題材作品的視角有許多不同,多多少少都有淡化或無視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更注重描述普通人對戰爭的無奈嘆息以及對人性本能的溯源,但作為曾是戰敗國日本的作家能夠這樣直視歷史創傷,譴責那場戰爭的殘酷及“加害國”的罪孽,能夠比較客觀地描述中國人民的苦難與善良,這種文學創作本身就閃爍著人性光芒。今年正值我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使我聯想起另一部同類題材的日本作品《大地之子》。
某種意義上,《大地之子》與《紅紙信》構成了日本現代文學史上關于中日戰爭題材的姊妹篇,多年前我閱讀了日文原版小說《大地之子》,促使我閱讀它的是一位名叫佐谷宏的日本老人。
2011年12月,日本某通信公司的新任中國區首席代表從北京給我發來函電:日本友人佐谷宏先生于當年11月在日本橫濱去世。悉聞此訊我感慨萬千,不禁想起佐谷宏先生的生前往事和日本小說《大地之子》。第一次見到佐谷宏先生,是在1990年的一次宴會上。他中等身材,戴著金絲邊框的眼鏡,灰白頭發剪得整齊得體,舉止謙和、干練,精神抖擻,穩重和善,講一口流利的、帶有濃重中國東北腔的地道中國話,流利得令我瞠目結舌。他是一位對中國人民非常友好、令我終生難忘的日本友人,作為日本通信公司的高層代表,在與中方人員交談中,他經常自然而貼切地引用中國典故、成語、唐詩,體現出對中國文化的深厚造詣。佐谷先生在對華關系及雙方合作中,緊緊把握“友好”這個根本原則,積極組建中日合資合作公司,幫助我國信息通信行業一些項目的落實。為了讓日方人員了解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了解兩國人民的交往史,他曾向日方人員推薦一套必修讀物——日本小說《大地之子》。我好奇地托日本朋友買來日文版《大地之子》全套上中下三冊,終于明白了佐谷先生的中國情結。
《大地之子》由日本女作家山崎豐子創作,1987年—1988年在日本出版。該小說講述了一個日本戰爭孤兒與中國血肉相連的故事。小說上冊講述了這個孤兒在中國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特別是親歷長春解放的歷史,在中國養父含辛茹苦的撫養下上學讀書,成為一名大學生。小說中冊講述這個孤兒如何回到日本,下冊講述中國改革開放后,這個日本戰爭孤兒在上海寶鋼建設項目中,作為日本工程師再次重返第二故鄉中國,參加了上海寶鋼的建設。《大地之子》雖是一部普通的日本小說,但它折射出中日兩國幾代人命運交纏的歷史,反映了作者關注中日關系和兩國人民命運的深刻主題,宣揚了人性的自然、本能、多面性。
抗日戰爭時期,佐谷先生出生在中國東北,在長春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洞蟮刂印分魅斯拿\正是他一段親身經歷的寫照。佐谷先生經歷過悲慘的戰爭年代,與無數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一樣,是那場戰爭的受害者。他深刻地體會到人類戰爭的殘酷,認識到人類和平友好的重要,深切地明白積極維系中日兩國人民之間源遠流長的友鄰關系的重要意義,因此不遺余力地推進合作,維護友好。但由于佐谷先生堅持對華友好,遭到了日本利益集團內部某些勢力的排斥,他回國后遭到冷遇,加上年事已高,便退休賦閑,不久因病去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亞洲人民不會忘記那段慘痛的戰爭歷史。二戰之后,日本民間熱愛和平的人士曾積極推進日中友好,許多日本友人積極支持中國發展,呼吁日中兩國“永不再戰”?,F在,像佐谷宏先生這樣經歷過戰爭、了解歷史、尊重歷史、對華友好的日本老人,活著的越來越少,所剩無幾,佐谷宏先生的去世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從文化和文學的角度來說,《紅紙信》和《大地之子》都具有鮮明的日本文化特點及日本人特有的“兩重性”特色。例如:這兩部作品在抨擊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同時,又有意無意流露出日本人民心甘情愿“為國而戰”;在描寫中國好人和日本好人的人性善良時,又提及任何民族都有敗類、壞人……與中國文學作品在正義與非正義戰爭背景下進行人性探索有所不同。但可貴的是:兩國抗戰題材的文學創作都具有對人性的剖析和對時代的透視,尤其具有對人性真善美以及渴望和平的追求。無獨有偶,中日兩國戰爭題材的作品,大多采用的都是最傳統的文學表現手法,并無更多的技術手段,但它們卻能打動人心。從人的心靈深處滲出的文化,往往激蕩著我們的靈魂,啟迪我們思考:這個世界究竟需要什么?抗戰題材的作品能給我們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