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會友,見字如面:2025年北京校園詩人沙龍在京舉辦
5月18日,由中國校園文學雜志社、中國青年文學聯盟、共青團戲曲學院委員會主辦,中國戲曲學院九月文學社承辦的“2025年北京校園詩人沙龍”在北京市石景山區中海大廈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沙龍匯聚了北京各大高校的校園詩人,共同探討詩歌創作與文學發展。
中國校園文學雜志社副主編王昉表示,在當代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里,詩歌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是青年學子抒發內心情感、探索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同學們更應保持對詩意的追求,在詩歌中尋找心靈的寧靜與力量。中國校園文學雜志社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校園文學創作,為青年創作者搭建更多展示平臺,助力他們在文學道路上成長。
來自各大高校的校園詩人們依次登臺,分享自己的原創詩歌,暢談文學觀與詩學觀。中國戲曲學院朱正言同學帶來原創作品《江城子》,并談及現代科技對詩歌創作的影響,為詩歌創作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考。中國傳媒大學賀崧庭同學則認為,古典詩詞傳承要回歸書寫性靈的本質,以彰顯人類思想與靈魂,呼吁大家在當代社會中堅守對古典詩詞的熱愛與傳承。
北京師范大學的徐子越同學提出,寫詩并無固定標準,抓取生活中承載個體感受的瞬間,便是“生活的詩”,同時強調詩歌應包容多元審美,承載不同社會任務。而同在北京師范大學就讀的袁理同學表示,詩如閃電,能讓人短暫看清世界,詩人應勇于突破束縛,自由表達。北京工業大學劉予薇同學分享道,詩是清醒的夢,詩亦能幫助人們跳脫出原有視角,重新認識自我與世界,揭示了詩歌對個人認知提升的重要作用。北京理工大學謝志睿同學表示詩與人不可分割,讀詩即是看人的主題觀點。
同學們的分享各具特色,不僅體現了青年一代對詩歌的熱愛與傳承,更反映出他們在詩歌創作中的探索與創新精神,展現出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互動交流中,臺下觀眾和校園詩人及嘉賓就詩歌創作展開深入探討。中國校園文學雜志社編輯部主任李娜和編輯李林耐心解答,強調文學創作要用自己的話表達主題和觀點,才能讓作品更具張力。李娜還以曉角詩集《三十天過完十六歲》為例,鼓勵同學們積極投稿,即便作品未被錄用,也是提升寫作能力的寶貴訓練。
中國青年文學聯盟主席殷志強、校園媒體平臺主任滕飛表示,此次沙龍不僅為北京高校校園詩人提供了交流機會,更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對推動高校校園文學創作的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將持續舉辦類似活動,為同學們提供更多展示機會,助力校園文學社發展,讓詩歌在高校校園中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活動中《中國好歌曲》詩歌傳唱人、民謠詩人蔣山還現場帶來歌曲《怎么辦》,以音樂魅力詮釋詩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