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何以成為文學的沃土
不久前,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白燁跟隨中國作協調研組來到寧夏西海固。他長期關注西海固文學發展,曾用“三棵樹”來形容這里的作家。面對如今西海固的創作景象,他禁不住贊嘆:屈指可數的幾棵樹已不足以描述其繁盛景象,西海固寫作者儼然成了“一片林”。
事實確實如此。目前,寧夏共有中國作協會員138人,其中西海固作家就有50人,他們多次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重要獎項。在這里,還誕生了中國首個“文學之鄉”和首個縣級文學館……
西海固這片曾經“苦瘠甲天下”的土地,歷經山鄉巨變,如今成為新時代文學發展的鮮明標識。
5月29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人民日報社、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實踐:西海固文學現象研討會”在京舉辦,與會作家圍繞西海固文學現象興起的原因及其對新大眾文藝蓬勃開展、鄉村文化振興的啟示展開深入探討。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西海固文學現象產生的重要經驗
研討會上,同樣從西海固走出來的作家馬金蓮難掩激動。她歷數著這片土地上堅持寫作的農民:“拇指作家”馬慧娟在打工間隙用手機書寫,進城務工的馬文菊堅持摘抄讀書筆記,輪椅上的馬駿在文學中“奔跑”起來,還有單小花、康鵬飛、袁志學……
西海固何以成為文學的沃土?在調研中,白燁目之所及,皆是生機勃勃的鄉鎮社區,滿眼是綠的山川大地。他指出,在曾經以“最不適合人類居住”著稱的土地上,一切都在被改寫。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這既是呈現于人們眼前的現實圖景,也是西海固文學現象產生與西海固社會發展的重要經驗。
福建作協主席陳毅達深表認同:“巨大的社會發展和生活變化的落差感,讓西海固作家的創作掀起了洶涌波浪;過去人生的缺失感與如今現實的獲得感,也使西海固的作家們擁有了更加深沉的生活和人生感悟,讓他們的作品有著更鮮明的時代性和文學力量?!?/p>
深厚的傳統文化也滋養著文學的土壤。作家出版社社長鮑堅指出,固原地區處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匯處,西周時期就有了文學的印記,各種文化都曾在這里交匯。近代以來,西海固地區的民間文藝、回族的口傳文學等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源頭活水。
跟隨中國作協在西海固調研,遼寧作協原主席老藤感觸最深的是各級政府和組織對文學和文學愛好者的呵護:“他們普遍有這樣的理念,不僅要通過脫貧攻堅富‘口袋’,而且要通過文學創作富‘腦袋’。固原所轄縣的財政并不寬裕,但近幾年用于獎勵文學的資金始終有保障?!?/p>
“龐大的西海固寫作者隊伍體現的正是生活好起來之后,勇敢自信地追逐文學夢想、追求精神富足的新農人?!比嗣袢請笊缈偩庉嬯惤ㄎ闹赋觯麄兪遣灰粯拥拇迕瘢_下是不一樣的鄉村。他們身上體現出日益堅定的文化自信,也促使人們思考物質與精神協同并進的“人”的現代化。
新大眾文藝蓬勃興起,讓文學的元素滲透在最廣闊最細微的社會生活中
近年來,“素人”寫作興起,外賣員、保潔工、出租車司機等一批寫作者,以獨特視角記錄煙火日常,以高度的在場感與生活對話,成為新大眾文藝蓬勃興起的生動寫照。西海固文學現象之于新大眾文藝,又有怎樣的影響和啟示?
在江蘇作協副主席汪政看來,西海固文學的內容主體就是西海固,在生活中寫作構成了西海固寫作者們寫作狀態的重要特征。與專業寫作者不同,西海固文學是“自言”的文學。這種文學社會學、文學人類學的現象不但值得研究,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啟示。
“生活不會呆呆地矗在那里,不會動也不會跑,乖乖地等著文學去體驗它、深入它、表現它。生活是一個動詞,文學是一種實踐。”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在西海固文學現象中看到,文學對于西海固寫作者來說,就是生活本身。所以他們的寫作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鄉村全面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新大眾文藝蓬勃興起,讓文學的元素滲透在最廣闊最細微的社會生活中,傳遞人文價值,涵養社會風尚,凝聚情感力量。
幾年前,電視劇《山海情》熱播掀起閩寧村旅游熱;西海固文學的出圈傳播,也讓這里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焦點。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曉明指出,文學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可以轉變成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文學離不開鄉村,文學也可以賦能鄉村發展。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崔萌指出,當下,西海固依托獨特的文學資源,積極聯系全國各地作協和作家,打造木蘭書院等文學創作交流平臺,實現文學與鄉村振興的雙向發展。
“西海固文學現象是獨特的,卻不是孤立的?!敝袊鲄f主席、黨組書記張宏森表示,無論是貧瘠中奮勇掙脫的西海固地區,還是隱匿在文學史中的小村落清溪村,還有無數打工者云集的制造業之都東莞,都涌動著富有生命活力和創作實力的文學隊伍、文學作品、文學故事。這些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壯麗實踐,是只有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才能夠產生的文學現象。它們源自文學、又超越文學,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詮釋和嶄新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