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命題作文”,也是“寫作指南” —— 從本報“新力量”專刊“主題詞寫作”欄目在小紅書集結說起
這是一篇遲來的編輯手記——因為平時不怎么用小紅書,所以直到同事告訴我,我才知道有不少“新力量”專刊的作者都在小紅書上發布過??南嚓P內容,其中大部分是“主題詞寫作”欄目的作者。他們在平臺上分享作品發表的喜悅和創作心得,自發介紹欄目特色,和其他文學愛好者在評論區交流互動。其中最讓我意外的,是青年作家龔萬瑩發布的一篇筆記“斗膽拿《文藝報》練寫作!超實用每周練習法”,詳細介紹了怎么用“主題詞”來輔助練習寫作。這也引發了我的進一步思考。
“新力量”專刊的“主題詞寫作”欄目按例每月一期,每期主題詞由責編擬定,再向3位青年作家組稿,基本是以“兩篇短篇小說/散文+一組詩歌”的組合方式來組版。自2019年7月創刊以來,欄目已累計發表150位作者的作品,這些作者沒有重復,其中有些長期活躍在創作一線,已經在文壇中小有名氣,有些則在文學道路上剛剛起步,甚至還沒有正式發表過作品。對他們而言,《文藝報》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平臺,因為版面限制,小說或散文的容量只有2500字左右,詩歌總行數不超過30行,很多作者都沒有嘗試寫過這么短小的篇幅,實際操作起來也會比較傷腦筋。要在2500字內完成一篇兼具邏輯性和可讀性的小說并不容易,我在擬定主題詞時,也會盡量選擇有趣、生動、便于發散思考的詞。
事實上,許多作家提交的作品對主題詞的拆解之巧妙,遠超出我的預料。比如2025年4月的主題詞“鏡中”,邢雋雨在當期小說《春日的決心》中,將“鏡中”具象為“后視鏡中”,小說主人公在汽車后視鏡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也看到了自己的未來;3月主題詞為“春有信”,錢幸的武俠小說《淬瓷》將“春信”一詞設計為西夏密令;2月主題詞為“良夜”,余靜如在《兕的報恩》中虛構出一系列怪物,它們是主人公在童年時期發揮想象力的創造,也為成年后的主人公提供了安穩的睡眠……例子實在太多,每期稿件幾乎都有驚喜,大大豐富了主題詞的內涵和面向。
在小紅書筆記中,龔萬瑩建議寫作者“找到每一期關鍵詞,先不要讀別人寫的文章。分析這個關鍵詞,讓它激發你的內在創意;動筆寫自己的作品;寫完自己的作品后,放下,閱讀刊登出來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不要把作者寫的當作范文,而是把他們當作同班同學,看看其他同學是如何去理解關鍵詞的,如何用小說或者散文去解讀這個詞”,這不僅僅是一份寫作攻略,更像是實打實的創作指導與經驗分享了。當看到“主題詞寫作”欄目被分享在小紅書上,并作為“教材”幫助到寫作初學者,我作為編輯自然十分喜悅。
當下,在小紅書、豆瓣、微博等網絡媒介里,文學愛好者們聚集在一起討論文學、分享經驗。小紅書以圖文筆記為主的內容發布形式,更適合于文字信息的分享和傳播,許多青年作家熱衷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的讀書體會、發表經驗和寫作建議,涉及的話題非常廣泛,比如“想創作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節奏”“寫小說不是‘編’,而是‘造’”“靈感是‘寫’出來的,而不是等出來的”“新人寫小說,要學會給自己設置難題”“寫長篇必需的技巧”“‘無效元素’正在毀掉你的小說”“寫小說用第二人稱,一定不能這樣寫”……
不可否認的是,年輕一代寫作者是互聯網時代的“弄潮兒”,他們能夠輕松捕捉到“網感”,靈活學習并掌握網絡平臺的運營規則和使用方法。他們不再像前輩作家那樣,隱藏在作品之后,而是勇敢走到臺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為自己增加曝光度。和文學愛好者進行深度交流,有助于作家們對自身創作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為寫作新手們答疑解惑,客觀上也起到了涵養良好文學生態的作用,推動優質文學資源流動和下沉,惠及更多寫作者。
互聯網和社交平臺的發展,極大程度上解放了大眾的創造力,更多人可以在平臺上展示自己,去爭取被人看見的機會,文學刊物和出版社也擁有了更多樣的途徑,去發現更多優秀人才,這是雙向利好的一件事。近年來依托于互聯網平臺蓬勃生長的“素人寫作”現象,也在不斷提醒我們:文學不應該高居廟堂之上、自限在小圈子里,而是要不斷向外拓展、向下生根,尋找新鮮的聲音和血液,找到這個時代最敏銳的體驗者和表達者。“新力量”專刊的創刊初衷也正在于此,2019年7月的發刊詞中這樣寫道:“我們培育一方多彩花圃,俾使青年作家藝術家成長中的點點滴滴,以及想象力、創造力的多姿絢麗,被展示被關注。我們墾殖一塊開闊地帶,讓人類精神運動的各種樣態,讓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無論是圖像還是文字所構筑的一切,讓任何有助于靈魂生長、詩意揮灑和夢想放飛的一切,都得到表現……新刊所推崇的,是所有創作新力量對世界的深切感悟,對人性的入微勘察,是獨到的經驗、發現和意義,是對藝術的不倦探求?!绷陙?,我們始終堅持這一追求,不斷尋找和發現創作新力量,去傾聽屬于新青年的聲音,希望讓他們被更多人看見和聽見。“主題詞寫作”欄目的作者們,年齡從“80后”逐漸轉移至“90后”“00后”,分布地域遍及大江南北,身份有專職寫作者、高校學生、雜志圖書編輯,也有許多基層工作者。
小紅書上的系列現象帶給我們不小的啟示,未來,如何讓“新力量”??癁楦鄬懽髡咚獣?,如何找到更多更優質的年輕作者,是我們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編輯個人的能力和眼界有限,傳統的約稿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對新興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報紙雜志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亟須改變思路,找到有效的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