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讓藝術與技術雙向奔赴
來源:光明日報 | 陳抱陽  2025年05月25日22:06

中央美術學院2025年畢業展海報

一年一度的美院畢業季如約而至,漫步在展館之中,似乎感受到一股蓬勃的“新技術風潮”:AI圖像生成,機械臂動作設計,融合傳感器與機器人系統的互動裝置……這些作品不僅橫跨平面、實體機械結構以及虛擬/混合現實等多種形式,而且在與觀眾的關系方面也不再局限于“靜態觀看”,而是出現了各類交互——有的需要觀眾通過語言、動作或觸摸來觸發作品的實時反饋,有的則通過環境傳感器捕捉觀眾行為、現場燈光、溫度濕度或社會文化信息,動態地改變作品的呈現方式。

來自外界的質疑

新技術的介入讓創作者們有機會超越傳統的創作邊界,在科技與藝術的交融之中不斷探索,創作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和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多元互動方式,也讓觀眾從“被動的看客”轉而更多地主動參與其中,甚至直接介入并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然而,在這股技術與藝術相互碰撞的熱潮中,外界也出現了對畢業作品的諸多質疑,例如觀眾常??吹斤L格相似的AI生成類圖像,或是機械裝置大同小異的作品,有些作品被認為“看不懂”,也有人批評它們“同質化”“離生活太遠”……在一些作品的表現中,技術仿佛只是噱頭,尚未真正與藝術理念相互成就。

比如,有些作品嘗試融合計算機視覺與實時影像處理技術,通過攝像頭捕捉觀眾的動作并生成五彩斑斕的AI圖像,這一做法雖然在視覺上頗具沖擊力,但也容易導致觀眾在面對作品時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與作品互動,甚至無法判斷眼前所見是藝術家的精心安排,還是作品出現了故障。再如,一些機械裝置作品會根據觀眾腳步聲變換顏色和音效,但作品本身并未通過視覺呈現引導和闡明為何要聚焦“腳步聲”或“環境噪聲”,也沒有與現實議題產生具體關聯。這樣的作品雖然外觀新穎,但或許也讓觀眾“看過就忘”,因為它們缺乏明確的社會或人文觀照,一旦離開熱鬧的畢業展場合,便難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建立持久的對話。

新問題與新可能

近年來畢業展作品中透露出的問題,背后其實有著幾方面原因在共同作用。首先,由于學生對底層算法、傳感器原理與互動機制的理解深度不足,很多時候只能在工具層面進行簡單調用,導致作品之間雷同度高,難以讓人真正體會到藝術內核。其次,一些作品只是停留在工具堆砌或形式堆疊上,而沒有形成對社會與人文議題的深度關注,往往呈現出“炫技卻缺乏靈魂”的尷尬。最后,部分作品在陳述方式上過于依賴專業術語、智能模塊或現成部件,而忽略了對公眾視角的考量,導致觀眾既無法從作品標題或現場說明中獲得清晰脈絡,又在體驗過程中缺乏明確的互動指引,自然就產生了“看不懂”或“與我無關”的觀感。

青年創作者的藝術探索,一方面展現了他們對新技術的好奇與熱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藝術教育與時代發展的碰撞和陣痛。其實,這些與技術相結合的當代藝術創作往往更需要藝術家具有綜合素養,既要懂得編程與交互設計的原理,也要具備對技術的思辨能力,而這對于大多數尚在學習階段的藝術專業學生而言是比較難的,需要合適的教學體系去培養和支撐。同時,學生若缺乏藝術思維與人文關懷的訓練,也會在創作中面臨表達不足、概念空洞等問題,無形中加深人們對美院作品“像科技產品而非藝術品”的印象,削弱畢業作品的社會價值。

事實上,科技不僅是一種創作手段,它更像是藝術家的“合作者”。新技術的融入為藝術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藝術家不再只是直接塑造作品的全部細節,而往往通過設定初始規則和整體世界觀,讓機器或算法在一定范圍內“自發”運行,進而產生不可預設的“涌現行為”。這些行為來自大量簡單單元彼此交互所累積的復雜效應,使作品呈現出動態、多樣的表演形式。在這一模式下,藝術家更像一位導演或編劇,需要平衡自身的“作者性”與“機器能動性”,既要維持對核心概念的把控,又要保留機器和算法所帶來的隨機意外或驚喜。如果過度放任,作品可能會偏離原本的立意;但如果全面壓制,技術與藝術的創造力又難以真正釋放。真正成熟的創作者會通過對系統參數和互動規則的微調,讓人機協同不斷演化,從而向觀眾動態地傳遞理念,讓觀眾既感受到藝術家對作品的思考深度,也能與機器的自主行為實時互動,共同參與到這一生動的藝術“演出”之中。

藝術教育的下一步

在這種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亟待進行系統化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探索。首先,應當建立分層次的技術教學體系。讓學生先通過工作坊或演示課快速掌握常見的工具與技術操作方法,隨后在更加深入的課程中逐步理解底層算法、硬件原理以及交互設計的核心理念。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解答“如何用技術”的疑問,還能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這樣用”,繼而讓他們在創作中實現更具個性的表達。如開設“人機交互實驗”工作坊,讓低年級學生先學習基礎傳感器與編程操作,高年級再針對大型裝置、AI算法、沉浸式空間等主題進行深度探討。其次,院校應積極推動跨專業協作,邀請計算機、電子工程、交互設計等領域的教師與助教加入藝術教學團隊,使不同背景的學生有機會在真實項目中共同學習和探討,從而弱化各專業間的認知差異。

與此同時,觀眾體驗也應納入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學生需要在創作階段就考慮到展場環境、互動指示以及作品的閱讀友好度,并反復通過測試與反饋來調整作品概念或技術細節。簡單地增加體感設備或聲音傳感器,并不一定能令觀眾“沉浸”其中;創作者只有深刻理解人機交互的心理機制以及觀眾的行為模式,才能讓作品在公共空間里真正活躍起來。例如,一些借助手機App進行多重操作的互動裝置,需要觀眾掃描二維碼后才可進入體驗,可由于下載流程過于復雜,觀眾紛紛放棄,也就錯失了核心的互動流程。這種情況下,如果增設平板端的演示設備,并用動畫短片向觀眾示范操作,就能有效提升作品的可參與度和被理解度。創作者應該給觀眾提供充分而明晰的作品說明,做好觀眾引導工作,也要能夠在面對真實觀眾的提問與質疑時清晰地梳理藝術理念,并在互動中不斷修正創作思路。

從長期看,要讓藝術教育真正與時代需求接軌,不能只寄希望于幾次技術培訓。更有效的方式是,通過項目制或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較長的創作周期里持續跟進、反思并迭代作品,在與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導師和同學協作時不斷磨合、碰撞。多維度的評價方式同樣不可或缺:作品在畢業季上獲得高關注度固然重要,但對作品技術深度、社會關懷、觀眾互動體驗等多方面的考核,也應當被納入正式的評判體系中。有的院校就采用了“導師組聯合評審”的辦法,由藝術、工程、人文等不同背景的評委分別打分,為學生畢業創作提供多角度的反饋。

畢業季既是青年藝術家展示才華的重要舞臺,也是社會各界評判與討論藝術教育現狀的窗口。唯有在教育環節建立更科學的知識框架與跨學科合作機制,引導學生將對社會、文化與倫理的思考貫穿于創作,才有望在畢業季迎來更多兼具觀賞性與思想深度的作品,讓藝術與技術實現真正的雙向奔赴。

(作者:陳抱陽,系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教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色天天射综合网|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丁香婷婷|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情|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蜜桃|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色噜噜久久综合伊人一本|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尤物色国产|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在线|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久久综合给久久狠狠97色|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香蕉久久综合精品首页|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VVV| 久久婷婷午色综合夜啪|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久久久久久久尹人综合网亚洲|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 狠狠色综合一区二区| 伊人yinren6综合网色狠狠|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