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涯讀無涯
讀書是讓生命得到升華超越的魔術(shù)。我們永遠不可能讀盡所有的書,更不可能讀懂所有的書,但只要去讀書,就能體驗?zāi)g(shù)的快樂,從而獲得積極的人生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思想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它會超越我們的身體去追逐無窮無盡的外物,這里當然包括知識和書籍。讀書就是一種“以有涯隨無涯”的事,讀得越多,越是感懷自己生命之有限。
過了花甲之年,我愈加有感于此。我常對學生說:“看得動書的時候看不懂書;看得懂書的時候看不動書。”勸他們趁著年輕、精力好,多讀書,多儲備,以后讀不動書時還可以反芻。想想上個世紀我們度過的大學時代,圖書總是匱乏的,圖書館就是千軍萬馬通過的獨木橋——查卡片,填寫索書單,遞給柜臺里的圖書管理員,焦急地等上好一會,管理員抱著書從書庫里出來,常常退回幾張單子,說這幾本借出未還,有時還會空著手出來。總之是期望與失望并至,滿足與抱憾俱行。借來的書也要在短暫的借期內(nèi)抓緊讀。晚上十點半學生宿舍統(tǒng)一熄燈,便點了蠟燭看,終于把一點五的視力看成了兩百五十。同學之間常常以讀過大部頭的書自詡,至于理解了沒有,只能在不斷讀書的過程中,覺今是而昨非了。
日月流逝,書倒是越來越多了。不僅有錢買書,師友們饋贈的著作也是應(yīng)接不暇,而云端浩渺的電子圖書更可運于指掌,如今人工智能又成為精明強干的書童。更重要的是,幾十年的書讀下來,總能練就些讀書的功夫,時時體會到《五柳先生傳》中所云“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樂趣。但就在此時,漸漸感到自己看不動書了。首先是體力,不能像年輕時那樣久坐,翻書半日便腰酸背痛;其次是目力,不能像年輕時那樣久視,一目十行必有淚兩行;再次就是記性了,心手并用仍然顧此失彼。于是面對永遠讀不完的書,以前追逐書的激情轉(zhuǎn)而成為對生命的焦慮。
我試圖擺脫這種焦慮。放棄讀書是不可能的,因為自己是一個從事文史研究、以讀書為志業(yè)的人,只能尋求改善的方法,比如注意勞逸結(jié)合,提高讀書的效率,有時也用莊子“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的話來解脫自己。直到有一天讀到《黃先生語錄》,才頓悟到我的焦慮并非根源于讀不動書,而是讀不懂書。
《黃先生語錄》是黃焯先生記錄其叔父黃侃論學之言的書稿。其中,黃侃先生說:“王安石云:莫將有限勝無窮,惟作學問,卻應(yīng)將有限勝無窮。”這里的“王安石云:莫將有限勝無窮”有誤,當作“蘇東坡云:莫將有限趁無窮”,是蘇東坡《登玲瓏山》中的詩句。蘇東坡是個受莊子影響很深的人,他在描寫登山所見美景之后感嘆道:“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似在告誡我們,人的腳力是無法窮盡山水之樂的,因此不要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窮的外物。而黃侃先生卻認為做學問必須有反其道而行的信念。“讀書人當以四海為量,以千載為心”,讀書人的“知也無涯”,不是追逐外物的胡思亂想,而是與天地古人為友。讀書人的“以有涯隨無涯”,不是在讀書中消耗生命,而是善于讀書,明白道理。黃侃先生一定從書中理解了萬事萬物的意義,發(fā)現(xiàn)了學術(shù)和人生的價值,于是產(chǎn)生了堅定的自信。讀書和追逐其他事物不同,它和一切有價值的事業(yè)一樣,恰恰是讓我們獲得精神自由,超越有限,擺脫焦慮的途徑,懂得了讀書對宇宙、人類和生命的意義,才算是讀懂了書,才能“猶將有限事無窮”(錢鍾書《秋懷》)。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在其《真理與方法》中這樣描寫讀懂了書的感覺:“在對文字的理解和解釋中產(chǎn)生了一種奇跡:某種陌生的東西轉(zhuǎn)變成了絕對親近和熟悉的東西”,在他看來,閱讀的能力就像一種隱秘的藝術(shù),甚至像一種魔術(shù),“在閱讀的過程中,時間和空間仿佛都被拋棄了”。讀書的本質(zhì),就是讓我們的生命得到升華超越的魔術(shù)。一方面,我們永遠不可能讀盡所有的書,更不可能讀懂所有的書,但只要去讀書,就能體驗?zāi)g(shù)的快樂,從而獲得積極的人生;另一方面,無限的智識和無窮的宇宙,也通過我們有限生命的閱讀獲得了“永生”。
(作者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